Page 13 - final0629
P. 13

14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在當時物資缺乏,生活艱苦的環境下,
                   眷村裡的人們彼此關係緊密,感情很好,婦女們經常一起閒聊、打麻將,孩童一起玩耍,

                   生活物資配給不多,白天丈夫在外工作,婦女在家兼職做家庭代工,也經常圍竹籬笆飼

                   養家禽貼補家用。特別的是左營復興新村的軍人大多是服役基層技術單位,擁有特殊的

                   專長,因此當家中生活用品損壞後,可以自製椅子、桌子等物品。『早期軍方會派工藝

                   隊在空地播放露天電影,每逢節慶,自治會舉辦活動,像在公園打軟式棒球、鬥蟋蟀、
                                       15
                   用芭樂做陀螺丸。』 當時的居民們團結、守望相助的感情是非常濃厚的,眷村媽媽們
                   在柴米油鹽缺少的情況下,努力研發出許多菜餚。來自不同省份的媽媽們,各有當地特

                   有的家鄉味,例如:山東麵食、咕咾肉、南京鹹水鴨等等。


                       在眷村被迫拆遷以前,左營眷村和散落臺灣各地的眷村有著相似的回憶,不只在物
                   質或是內心層面,都是眷村人一輩子難忘的故事。唐爺爺留下的自傳或是唐爸爸口述的

                   故事,都說明了社會隨著時間遞進下不斷在演變,眷村的象徵符號除了眷村菜以外,眷

                   村人的故事更像這些菜餚一樣,愈陳愈香。































                                                   圖 8  唐爸爸與家人合照








                   14   鄧榮坤、邱傑編著,《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
                   2007),頁 34。
                   15   侯淑姿編著,《老時光,好時光。左營眷村影像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4),頁
                   38。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