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7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397

第一章  偏見如何形成



                                            第一節  何為「偏見」(prejudice)


                          根據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的發現                     245 ,人自嬰兒時已開始就懂

                   得從他人行為分辨好壞、區分你我而形成偏見。

                          「偏見」的定義為:「指的是沒有給別人以公正的考察便隨意的作出判斷,


                   這種判斷沒有任何證據,是純粹只憑個人先入為主的成見而然,偏見由經驗累積、

                   理性分析、歸納事物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246 」

                          依照上文筆者的論述中,要論證台灣社會對建築工人的偏見是否成立,再


                   論證之前,筆者的須釐清「偏見」是否存在,那這種存在不只是在台灣社會中,

                   而是這個字詞的存在是否可能,假設可能存在,那有「偏見」是好(goodness)的還

                   是壞的(poor)?


                          Paul Bloom 認為偏見並非因為完全不理解事物而引起,相反地,偏見是透

                   過經驗累積、理性分析、歸納事物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偏見並非透過「感覺」,


                   而是用「理性」讓我們決定自己的觀點。認為偏見並非一無是處,當我們了解偏

                   見並非如同想像中的那麼糟,甚至可能為我們帶來助益的時候,就能在偏見讓我

                   們違背理性、道德規範之前,限制我們的行為和衝動,了解該怎麼做。


                          不過,筆者認為在台灣形成的「偏見」並無 Paul Bloom 所闡述理性分析

                   的部分,台灣普遍民眾對於工人的偏見來自於自身的主觀判斷。在台灣,只要有


                   人的地方,就會有「偏見」產生,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價值,台灣小

                   孩從小的教育就包含了這個價值,這個價值是從中國文化詩詞中傳過來的,所以

                   台灣受到的影響會比歐美國家來的深遠。因為大家都是不同的個體,當然價值觀



                   245   from Wik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8F%E8%A6%8B


                   246   from Wik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8F%E8%A6%8B

                                                            2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