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地理脉冲》
P. 50

次对富平故城的考察使笔                                                                                                                                              中式大门
         者印象深刻,将自己亲眼
         所见的古城现状及地理位
         置同《水经注》记载相对                                                                                                    《周易》从阴阳变化,矛盾相互转化的角
         照,就会发现如今早已物                                                                                                    度阐述了国人对门文化的认识,这与空间
         是人非,实际情况与文献                                                                                                    组织形式中的渗透手法殊途同归,笔者认
         记载相差甚远。暂不论古                                                                                                    为渗透是一种空间渐进式的转化,是两相
         城现状如何,仅其相距黄                                                                                                    邻两空间若分隔时并不是把它完全隔断,
         河的距离就与史书记载不                                                                                                    而是有意识的让空间相互贯通,意断实连,
         符,这也为研究黄河河道                                                                                                    隔而不断,透而不敞,从而增加了空间的
         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如                                谈浅                                                                  层次感,而建筑之门就是这空间隔与透的
         果不及时调查和记录变迁,                                                    刘清                                             节点枢纽,在衔接、过渡、融合、延伸内
         不仅无法还原本质,更对                           中国古建筑的的空间布局手法  (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外空间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世研究造成困惑。                                                    730070)                                           1.1 辟阖之门的空间层次                                启后的空间渗透作用,使城门防御体系
             因此,笔者实地考察                                                                                                      从建筑角度来说,任何一个边界相对确                        层层深入,渐进变化。
                                                     【摘要】 中国古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独具特色,通过                                            定的范围系统,其本身对外开放,必然有
         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可盲目                                                                                                                                                     门的另外一个功能是连通空间,此
                                                     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反映出中国人博大精深的                                             同外界关联的通道,这个通道在内外之间
         信书,文献记载确与实际                                 建筑思想文化。本文依托于中国古建筑中的门文化,                                                                                         时是一种 “ 辟门 ” 的状态。在《说文解
         有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                                 屋顶文化与建筑组群的布局,分析空间的渗透、和                                             的界面上的出入口,称为门,简言之,门                           字》中将门解释为 “ 闻 ”,意思是 “ 外可
         仅靠文献阅读很难发现,                                 谐、与秩序,以小见大,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形象化。                                            就是分隔又联通两个空间的建筑构件。笔                           闻于内,内可闻于外 ”,阐述了门对于
         只有 “ 读万卷书 ” 与 “ 行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     门文化  屋顶文化  建筑组                                      者认为,分隔空间就对应着门的防护功能,                          内外部 “ 通 ” 的作用。《周易》中说:“ 一
         万里路 ” 相结合,方可 “ 运                            群   空间布局                                                           联通空间就对应着门的出入功能。                              辟一阖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 变
         筹帷幄 ”。                                          中国关于空间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门户 ” 二字由                     通 ” 的意思由此而来,反映了中国人对
             其次,近年来,文化                               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辩证的对空                                                来已久,“ 门者 ,户也;户者,护也 ”,可                       门的观念的起伏变化和有序渐进的认识,
         遗产保护为人们所津津乐                                 间做出精辟的评述:“ 埏值以为器,当其无,                                              知门作为建筑物的出入口,一开始便承担                           在此,可把门理解为途径或通道,有着
         道,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起 “ 屏幕卫 ” 的防护功能。门为护者,是一                      必由之路的寓意,是建筑内部的人对外
         重要内容,古城址的保护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矛盾的对                                               种 “ 阖门 ” 的状态,在古代可以理解为一种                      联系的一个出口,溶融内外空间的场所,
         尤为重要,也是历史与考                                 立统一来说,空间与建筑是一种虚实相生的                                                枢纽和关卡。以西安的明城墙防御系统为                           体现门具有复合空间的性质。
         古工作者理应承担的重任。                                相对关系,建筑是围合界定的空间,同时正                                                例,它体现的 “ 楼三重门三重 ” 之制(即内                      1.2 形义并重的 “ 门 ”
         笔者通过此次考察,发现                                 是由于空间的存在才赋予了建筑存在的真正                                                城门、瓮城门、月城门上面对应修建的是                               建筑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
         除灵州古城淹没于黄河之                                 价值。道家思想强调 “ 万物含情,天地化生 ”,                                           正楼、箭楼、闸楼),不仅仅是由单体门                           构成与空间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空间作
         中无法保护外,富平故城                                 应该从自然中寻找真正的创造源泉,因此古                                                构成,而且是一个在纵深和转折之间都富                           为一种 “ 虚体 ”,由前三者界定而体现,
         已辟为农田,廉县故城因                                 人将 “ 天人合一 ” 的和谐思想融于中国艺术                                            有变化的空间序列,“ 三重门 ” 成为封闭空                       门恰恰是一种特殊的虚体,从建筑的平
         引渠灌溉遭到毁坏,两城                                 创造的方方面面,所谓 “ 外师造化,终得心                                              间一个个的转接点,此时的 “ 门 ” 起着承前                      面角度来看,门可以理解为一凹字形的
         在考古地图上虽有标识,                                 源 ”,中国古建筑的创造正是以现实美源泉,                                                                                           的空间加可穿性的入口组成,凹字形表
         实地却未立保护碑,这就                                 再经过古人主观情思熔铸与再造,进而转化                                                                                             示一种内外部空间的界定与围合,用于
         难免不会被毁掉。省嵬城                                 为艺术美,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意境美。                                                                                               防护,划分环境,传递空间领预感,以
         虽立有保护碑,但是当地                                                                                                                                                 别内外,使人的心理空间转换,让人产
         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生安全感。门划分空间层次界限,给人
         竟然将住房盖到了古城东                                   1 门里乾坤——空间的的渗透                                                                                                归属感,正如在外奔波的游子思乡心切,
         墙,致使古城部分毁坏。                                                                                                                                                 会有 “ 月是故乡明 ” 的感叹,更有 “ 近
         笔者认为,古城址是不可                                                                                                                                                 乡情更怯 ” 的心理变化。可穿行的开口
         再生和不可替的文化资源,                                    《周易》中说:“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                                                                                          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缓冲带,起到联系
         相关部门理应采取有效措                                 之乾。” 乾者代表天、阳,是天下最刚建的;                                                                                           内外,平衡空间的作用。
         施,对古城址进行全面调                                 坤者代表地、阴,是天下最柔顺的。乾于辟                                                                                                 从建筑立面的角度来看,“ 门 ” 字由
         查,给予合理保护,同时,                                时直遂不挠,坤于阖时闭藏微伏,辟者吐生                                                                                             两竖加中间断开的三横组成,这反映了
         进一步加强古城周边居民                                 万物,阖者包藏万物 , 因此门的一辟一阖之                                                                                           门的穿行意义与大门的标志性,体现门
         的文物保护意识                                     间,就有了刚健柔顺,万物之源的变化统一。
         48                                                                                                                                                                                             49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