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地理脉冲》
P. 66

3.4 中心城市可达性的均衡                        的均衡性。                                                                           4 结论和讨论                        可达性系数范围,对山西省 11 个地级市划
                         度分析                             从表 4 中内容可以获得,比较大西高                                                                                        分为可达性好、较好、一般、差 4 个等级,
                                                    铁南段开通前后的 CV 值,可达性系数标准                                                                                          少数城市可达性等级未有变化,如太原市
                                                    方差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而大西高铁                                                       (1)如今,山西省高铁建设逐步完善,                    可达性水平仍为最优;受益于大西高铁的
              以地级市为单位衡量山西省高铁开通                      北段开通前后进行比较,可达性系数标准                                                  高铁的开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各城                         运城市、大同市上升最为迅速,由于长治
          前后可达性分布均衡性,使用差异系数作                        方差有大幅下降。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太                                                  镇的可达性可达性水平由于高铁的开通,                         市、晋城市、吕梁市受到区位问题影响,
          为量化评估根据,                                  西高铁开通与于山西省南部地区,高铁的                                                  均有所提升。高铁给山西省带来了巨大的                         距离高铁较远,相对可达性水平下降明显。
              计算方法如下:                               开通只影响山西省部分城市,鉴于此原因,                                                 变化。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形成核心 - 外围                      从可达性分布的均衡性角度分析,大西高

                                                    使得山西省城市可达性分布具有一定的不                                                  模式,中部城市可达性好,以太原市及晋                         铁南段开通前后,山西省可达性分布趋于
                    1  n                            均衡性。大西高铁规划建设趋于完善,高                                                  中市为中心向其他地区逐渐扩大,可达性                         不均衡,大西高铁北段开通前后则趋于均
                A  =  ∑ A                                                                                               等值线基本呈现纵轴环状扩散分布;通过
                    n  = i 1  i                     速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山西省各                                                  对大西高铁开通三个阶段空间格局的分析,                        衡分布。大西高铁开通以来,山西省整体
                                                    城市均有受益,多数城市均有高铁从中通                                                                                             平均行车速度大为提高,极大的改善了沿
                      1  n                          过,山西省可达性趋于均衡。再次对高铁                                                  得出区域城市节点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变动                         线城市可达性水平,大大缩短了山西省地
                S i  =  n ∑ ( A i  − A) 2           开通 3 个阶段可达性系数极值进行分析(极                                               较大,其中位于高铁沿线城市提升较快,                         区的时空距离,整体可达性趋于均衡。
                        = i 1
                      S                             值差由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减获得),其中,                                                 而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晋城市,
                                                                                                                        可达性水平下降最为明显。大西高铁的开
                                                    极差值由大西高铁开通前的 0.64 增至大西
                CV  i  =  A i                       高铁南段开通后的 0.72,其中可达性最差                                               通,使山西省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明显交                                    5 展望与不足
                     n  i                           的大同市可达性系数由 1.37 增为 1.42,而                                           通指向性,可达性的分布有沿大西高铁外                             本文在探讨交通网络可达性时,只着
                                                                                                                        突的特征,形成 “ 高铁廊道 ” 效应。
                    ∑  CV  i                        可达性最好的太原市可达性系数由 0.73 降                                                   (2)高铁网络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 重于区内节点间高铁网络可达性格局演化
              CV =   i =1                           为 0.70。说明在大西高铁南段开通阶段,                                               使得各城市的可达性指数均有减小,可达                         的分析,并没有考虑航空运输这种运输方
                       n                            山西省可达性出现 “ 优者更优,劣者更劣 ”;                                             性水平大幅提高。到大西高铁完全开通时,                        式;在获取加权最短旅行时间时,仅探讨
              本次计算使用各市可达性系数 Ai 作为                   在大西高铁北段开通时,可达性系数极差                                                  除去河曲县,各城镇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了高铁在研究区域内部开通对城市所产生
          评价均衡度的指标。A 为统计学的平均数,                      值下降,即由大西高铁南段开通后的 0.72                                               均小于 4h,山西省整体可达性水平有所提                       的效应,没有对不同交通方式变换时产生
          Si 为统计学的标准差,CVi 为统计学的差异                   下降至大西高铁北段开通的 0.36。尽管大                                               高。区域内,城市的可达性指数越大,可                         的时间和选择不同交通方式时所产生的经
                                                    同市在大西高铁北段开通前可达性系数最
          系数,表示各市可达性系数的相对差异程                                                                                            达性变化幅度绝对值也越大,可达性指数                         济成本进行考虑,并且忽略了一些影响可
          度;CV 表示山西省可达性系数综合差异程                      差,但也降低至 1.07。由上述可得,山西                                               变化幅度与可达性指数大小拟合度较好,                         达性的因素,可能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
                                                    省各城市可达性差距均有缩减,山西省可
          度。数值越大,均衡发展水平越低。由此                                                                                            山西省区域中心到外围可达性指数变化幅                         差距。由于大西高铁北段目前尚未正式通
          可以表现出高铁开通不同阶段可达性分布                        达性分布趋于均衡化。                                                          度逐渐增大。不同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幅度                         车,本文仅从理论上对高铁对山西省可达
                                      表 4 各阶段山西省可达性均衡度                                                                  大小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                               性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预测,高铁通车后,
                    Tab.4 The equilibrium degree of the accessibility of Shanxi Province in various stages                   (3)使用可达性系数对山西省中心城                     将会具体产生何种变化还有待于时间的检
                                                                                                                        市的相对可达性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根据                         验,对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是
                                                        可达性均衡度                                                                                                     下一步开展研究的关键。

                  阶段                                                                                                    参考文献:
                                  大西高铁开通前            大西高铁南段开通后           大西高铁北段开通后
                                                                                                                        [1]Martín J C, Reggiani A. Recent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s to Measure Spatial Interaction: Synthetic
                 标准差                  0.172                0.188               0.132                                      Accessibility Indices Applied to High‐speed Train Investments[J]. Transport Reviews,2007,27(5):551-571.
                 最低值               0.73(太原)             0.70(太原)            0.71(太原)                                    [2]Sánchez-Mateos H S M, Givoni M. The accessibility impact of a new High-Speed Rail line in the UK – a
                 最高值               1.37(大同)             1.42(大同)            1.17(晋城)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winners and loser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2, 25(9):105-114.
                 极值差                   0.64                0.72                 0.46                                    [3]Więckowski M, Michniak D, Bednarek-Szczepańska M, et al. Road accessibility to tourist destinations of the
                                                                                                                          Polish-Slovak borderland: 2010-2030 prediction and planning[J]. Geographia Polonica, 2014, 87(1):5-26.
                                                                                                                          [4]Hamilton D, Ford R. Analysis of Road Network Accessibility[C]// 1997 ESRI user Conference. 1997.
                                                                                                                        [5]Shi Y, Liu Y, Yin C. A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of Road Network in Ningbo City Based on
                                                                                                                          GIS[J]. Geomatics World, 2017.
                                                                                                                        [6]Antunes A, Seco Á, Pinto N. An Accessibility–Maximization Approach to Road Network Planning[J].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2017, 18(3):224-240.
                                                                                                                        [7]Kotavaara O, Rusanen J. Scale in the effect of accessibility on population change: GIS and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road, air and rail accessibility in Finland, 1990—2008[J]. Geographical Journal, 2012, 178(4):366–
                                                                                                                          382.
                                                                                                                        [8]Stelder D. Regional Accessibility Trends in Europe: Road Infrastructure, 1957–2012[J]. Regional Studies,
         64                                                                                                                                                                                             65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