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洛城作家 2021
P. 141
Los Angeles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2021
人间冷暖
理直气壮地参加高考
文革后第一次高考轶事
■ 王玲
应该是1977年末最冷的一天,学校却早早有了动 囱,是平时使用的;另一个没烟囱,怕考生们中煤
静。那一溜小跑咚咚的脚步声,那压着嗓门的吆喝 气,是在外边燃透了,冒着很高的红火苗子才抬进来
声。我也随着幢幢人影跑出宿舍,来到校门口。铁门 的,教室里像春天般温暖。平时六行课桌摆成五个单
旁的矮墙上,贴着墨迹未干的一条大标语:“理直气 行,没有了同桌,避免作弊。考生们都穿着干净的衣
壮地参加高考!” 服,端正地坐在位子上,准考证放在桌子右上角。两
是的,曾经拒绝进入过考场,那是1966年,北京 位监考老师也都神色凝重坚守岗位。这是个庄严的时
市几所有名的中学,由我的母校女一中带头提出的。 刻。
由此竟然扼杀了高考达十年之久。曾经不理直气壮 每门考卷都有两份多余的,任课老师审视着卷
过,那是“白卷英雄”张铁生说的:我手上的老茧就 子,校长、主任审视着任课老师的表情。复习过吗?
是最好的答卷。现在,眼前的这幅标语,不知出自于 押着题了吗?学生们会吗?
谁之手,却深深的烙印在我心灵深处,直到四十多年 考完后,监考老师按要求密封,送到保密室。
后的今天,仍如此震撼。 两天后,阅卷老师到岗。那一年的阅卷点,我知
我所在的这所郊区中学第一次作为高考考点,我 道郊区房山县有一个,东四旅馆有一个,是否北大、
第一次被聘为监考老师,也是第一次荣任阅卷老师。 师大还有,我不确定。我被分配到东四旅馆阅卷点。
其实学校沸沸扬扬已经有些日子了。 一去报到,门口站着迎接的竟然都似曾相识又都陌
那一天,随着敲门声一个壮汉走进了办公室。黝 生。比我高两班留校的?不对呀!他很瘦的。那个是
黑的脸膛,很久没理的头发,晒褪了色的卡叽布褂子 我上一届分到教师进修学院的?不像呀!她很高、爱
披在肩上,褂子上还沾着草沫子,正经一个农村老爷 打球。他们喊着王玲,我或叫得出或叫不出他们的名
们儿。我以为是村里哪个学生的家长,他却朝我鞠了 字。握着手,逐渐眼里有了泪,眼前的他、他们,多
一大躬,说:“王老师,我要考大学。”我这才看出 年前的他、他们,模糊着、重叠着、清晰着。怪了,
来,是响应“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这里不是阜外八里庄,怎么变成了师院的天下,变
随出身不好的母亲到山区插队的一个学生。他告诉 成了跃进楼?算来我离开师院已经16年,这期间的锻
我,是请了半天假坐公共汽车下来的,中午是在车上 炼、磨砺、生死一念间,竟然都过来了。然后,都成
吃的干粮。我鼓励了他,并把给学生们印的复习篇 了老教师,都成了北京教育战线的中流砥柱。这个阅
子,尽我能找到的送给他。 卷点的领导大多来自师院中文系,阅卷老师大多是师
那一阵子,文革前毕业的、复课闹革命后返校 院中文系的毕业生。中文系又是谁?还不是我的前后
的、插队的、插场的、淘气的、甚至批判过老师的, 同学。
纷纷跑回学校。面对高考,他们只能返回母校,找教 走廊上贴着住房分配名单,我和老高、迺明一
过他们的老师。我被他们感动着,就像当年送他们插 间。“哈哈,谁干的?”“我呀!”搭茬的是老智。
队、插场时一样,我又一次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次印 老智是谁?密云二中的语文老师,平头百姓。但是对
复习篇子总是多印一些,可总是不够用。 我来说,他很重要。他的爱人小葆苓是我在女一中六
风风火火的三个月就这样过去了,迎来了理直气 年的同班同学,而且是初中一年级的同桌。我上学
壮参加高考的今天。 早,初中一年级时个子还没长起来,排队在最前边,
今天,每个教室破例生两个煤球炉子,一个有烟 是1号,小葆苓是2号。那时学苏联的一套,每堂课点 洛
城
作
家
第三十一期
P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