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图解猪病防治
P. 119
观察,涂片镜检,可见活动的虫体,冬天检查可用温热生理盐水。新鲜粪中可检出滋养
体,陈旧粪便中可检出包囊。
2.死后剖检 刮取猪肠黏膜作涂片镜检检查虫体。
【防制】
1.治疗 可选用四环素类药物或甲硝唑等。
口服甲硝唑 8~10mg/kg 体重,3 次/d,连用 5~7d,能彻底驱除虫体。为避免重复感
染,在投药的同时,每天应及时清除粪便,并用消毒液喷洒猪栏与运动场,以杀灭外界
环境中的包囊。
2.预防 主要是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发病时应及时隔离,治疗病猪;粪
便应及时清除,发酵处理;饲养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清洁,以防感染。
单元十五 猪毛滴虫病
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是由原生动物门肉足鞭毛亚门、鞭毛虫总纲、动物鞭毛虫
纲、毛滴虫目、毛滴虫科、毛滴虫属中某些毛滴虫感染猪导致的一类原虫性疾病的总称。
目前,已报道的猪毛滴虫有 3 种,分别是猪三毛滴虫( T.suis)、巴特里毛滴虫(T.nutteryi)
和圆形毛滴虫( T.rotirnda),但研究和病例报道主要集中在猪三毛滴虫,该病原可导致仔
猪出现肠炎腹泻、母猪出现阴道炎、屡配不孕等病症,其中导致仔猪出现肠炎腹泻病例
有越来越多的迹象。因此,重视并加强对三毛滴虫的研究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猪毛滴虫有 3 种,分别是猪三毛滴虫、巴特里毛滴虫和圆形毛滴虫,它们
之间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
猪三毛滴虫 虫体呈纺锤形或梨形,当虫体运动快速时多呈纺锤形,当虫体运动缓
慢时多呈梨形,虫体伸缩性强,易改变形态以穿过障碍物。虫体长度为 9~16μm,宽度
为 2~6μm,虫体前段有 3 根等长的前鞭毛,长度为 7~17μm,在虫体一侧可见波动膜纵
贯虫体全身,并形成 4~6 个近似相等的折叠,波动膜宽度约 1.6μm,波动膜的波动模式
从轻微的波动到大的起伏变化。虫体中央有 1 根纵行的透明轴柱,轴柱的头端呈棒状,
直径为 1.7μm,后面逐渐狭小并形成圆锥状,平均直径为 0.6μm,轴柱末端突出虫体的
后端,形成短尖状,长度为 0.6~1.7μm,细胞核 1 个,呈长椭圆形,大小为(2~5) μm×
(1~3)μm,位于虫体前 1/3 处。在吉姆萨染色标本中,可见胞浆呈淡紫色,胞核呈深蓝
色。胞核排列与轴柱平行,胞核内还包含 6-8 个大小相近的染色质颗粒和 1 个核仁。副
基体 1 个,位于核的背侧或右侧,长度为 2-5μm,呈细长管状结构或呈“J”形结构。猪
三毛滴虫常寄生于猪的鼻道、胃、盲肠、结肠,偶见于小肠和母猪阴道。由于猪三毛滴
虫的形态结构及其它生物学特征与寄生于母牛生殖道中的胎儿三毛滴虫非常相似,不少
专家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是同物异名。(图 3-102,图 3-103)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