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图解猪病防治
P. 120
图 3-102 三毛滴虫 图 3-103 三毛滴虫结构图
巴特里毛滴虫 形态比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体长 4~7μm,体宽 2~5μm,运动速
度快,非定向,常做圆圈运动,形态易变。虫体前端有 3~4 根不等长的前鞭毛,其中 1
根很短,另 2-3 根较长(约为体长的 2 倍),3 根起源于同一基体,而另一根则由另一基体
出发。在虫体的另一端有 1 根后鞭毛,与主体细胞形成明显的波动膜,其末端游离于体
外。波动膜有 3~5 个波浪。在虫体中央有 1 根轴柱,长度为虫体的 2/3,轴柱头端呈匙
状,较狭窄,末端突出体外 3~6μm。细胞核呈椭圆形,大小为(2~3)μm×(1~2)μm,
位于虫体前部,与轴柱平行。副基体为圆盘形结构,直径为 0.3~1.1μm,位于细胞核
的外侧,颜色较深。主要寄生于猪的盲肠、结肠,偶见于小肠。
圆形毛滴虫 圆形毛滴虫的形态通常呈梨形,偶见卵圆形或椭圆形,体长 7-11μm,
体宽 5~7μm,虫体运动较缓慢,且形态不易改变。虫体前段有 3 根近于等长的前鞭毛,
长度为 10~17μm,每根鞭毛都起源于同一基体,在虫体另一端有 1 根后鞭毛,与主体
细胞在一侧形成波动膜,后鞭毛较短。在虫体一侧可见波动膜,呈平滑或波样曲卷,其
长度是体长的 1/2 或 2/3,有 1 根较长的轴柱,头端呈月牙形或镰刀形,整个轴柱狭长
而平直,不透明,末端突出长度为 0.6~6.3μm。细胞核较大,近球形,位于虫体前端的
中央或背侧。副基体由 2 个分支组成,在基底部连接形成 V 字形,大小为(2.3~3.4)μm
×(0.4~1.3)μm 主要寄生于猪的盲肠和结肠。
生活史 毛滴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通常以二分裂繁殖为主,有时也可见多分裂法
繁殖,这种情况可见于急性病例的肠道内或培养虫体的培养基中。滋养体既是本虫的繁
殖阶段,也是感染阶段,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毛滴虫的滋养体会变圆,鞭毛内化,形成
一个球形结构的伪包囊。伪包囊是虫体对应激做出的一种反应,与滋养体之间的变化是
可逆的。当环境适合毛滴虫生长时,毛滴虫滋养体会以二分裂或多分裂大量繁殖,毛滴
虫的生存温度为 25~42℃,其中最适宜的生存和繁殖温度为 32~35℃,适宜在略酸或略
碱环境中生长繁殖,在厌氧条件下生长和繁殖较好。
【流行特点】 调查证实,猪毛滴虫在猪场的隐性感染率比较高。猪的鼻腔、上呼
吸道、胃、大肠、小肠内均检出猪三毛滴虫,毛滴虫病的发病率高低与饲养管理条件以
及猪日龄关系较大。饲养条件较差的中小型猪场隐性感染率更高。毛滴虫可能来源于猪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