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图解猪病防治
P. 134

相似的特点。


                    国内有多个毒株的弱毒苗,经典毒株与高致病性毒株有交叉免疫。选择疫苗的重要
               依据在于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5.发病后的措施  PRRS 尚无特异疗法。对病猪群给予退热药、抗菌药(大环内酯

               类如替米考星、泰乐菌素等)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的药物,经过 7~10d 的治疗,大多数病
               猪可以临床恢复。


                                                单元二  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
               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

               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公猪
               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发病后通常具有发热、奇痒及脑
               脊髓炎等典型症状,均为致死性感染。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 I 型,完整病

               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 DNA。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
               不同毒株之间存在毒力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该病毒可在鸡胚及多种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病毒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
               有 gE、gD、gI 和 TK 基因。其中 TK 基因是主要的毒力基因。TK 基因一旦缺失,则 PRV

               对宿主的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目前已研制出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的基因缺失苗。伪
               狂犬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各种消毒剂都能迅速将其杀灭。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在污染猪舍能存活 1 个多月。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其他如牛、羊、猫、犬、兔、鼠等多种动物
               都可自然感染,许多野生动物如水貂、雪貂、北极熊、狐狸等也可感染发病。人对伪狂
               犬病毒不易感。
                    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

               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 1 年。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
               猪和鼠类有关。
                    无论是野毒感染猪还是弱毒疫苗免疫猪都会导致潜伏感染,而且这种潜伏感染有可
               能被应激因素激发而引起暴发。感染过伪狂犬病毒的血清阳性猪群被视为病毒潜在的携
               带者。

                    传播途径  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皮肤伤口以及配种等发生感染。妊娠母
               猪感染本病后可垂直传播,流产的胎儿、子宫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
                    流行特点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

               后的仔猪多不发病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133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