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猪病防治
P. 156
未见白色凝乳块,肠系膜血管轻度充血。肝脏呈桔黄色,表面有小出血点,内叶腹面出现
土黄色的坏死灶;切开肝脏后流出淡桔黄色血液,边缘锐薄,质地如豆腐稍碰即破,肝小
叶分界明显;胆囊肿大充满半透明淡黄色胆汁。肾脏呈淡土黄色,表面有散在的针尖大小
出血点,肾切面髓质暗红色且与皮质界限清楚。脾脏呈樱红色,边缘锐利,切面平整,不
见血液渗出。膀胱底部黏膜布满或散在出血点,肾盂和输尿管内有白色沉淀物。心脏柔软。
其他部位未见异常。
【防治】治疗以补糖为主,辅以可的松制剂,促进糖原异生。腹腔注射 5%~10%葡萄
糖液 15~20mL,每 4~6h 一次,直到症状缓解并能自行吮乳为止,亦可灌服 20%糖水,每
次 10~20mL,每 2~3h 一次。醋酸氢化可的松 25~50 mg 或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0~20 IU,
一次肌内注射,连续 3d。将仔猪移置暖箱中。对母乳不足的仔猪施行人工哺乳。
为预防仔猪低糖血症,于仔猪生后第一周内,应注意观察,尽早发现,及时给予治疗。
对初生仔猪注意保温,避免机体受寒,新生仔猪环境温度应保持在 25~30℃。防止饥饿,
应定时哺乳并尽早地吃食初乳。同时亦应注意母猪的健康及泌乳状况。选择泌乳量高的母
猪作种猪,如产仔过多,可把部分小猪寄养给其他母猪。
单元二 黄脂病
猪黄脂病是以猪体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蜡样质的色素颗粒沉积性疾病,俗
称“黄膘”,又称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该病,但只有在屠宰、
剥皮时才被发现。在生猪屠宰后皮下脂肪变黄的猪肉,若因饲料引起的称为“黄膘肉”,因
疾病引起的称“黄疸肉”。
【病因】
1.饲料霉变 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
2.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和维生素 E 的不足 若饲喂鱼或其副产品(鱼肝油下
脚料,比目鱼和鲑鱼的副产品最危险)、鱼粉、蚕蛹粕和油渣、油糟类、米糠、亚麻饼、
蝇饲料等高脂肪、易酸败饲料过多时,脂肪组织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生成蜡样质,
位于脂肪细胞外围,或存于巨噬细胞有一定刺激性,使脂肪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导致脂肪
变黄形成黄膘肉。
3.饲料中含有色素含量高的原料 如富含胡萝卜素和叶红素的紫云英(草籽)、芜青、
胡萝卜和南瓜等,在体内代谢不全引起黄染。另外,猪吃含染料的饲料后,染料会沉积到
脂肪上,变成黄膘。
4.饲料中添加了导致产生猪黄脂病的药物 如磺胺类和某些有色中草药,在使用时间
较长或没有经过足够长的休药期便屠宰,会造成猪胴体局部或全身脂肪发黄。
5.饲料添加剂配方或生产工艺不合理 如饲料中铜的含量过高,将导致饲料氧化加
快,加大了维生素 E 需要量,尤其在湿热的条件下更是如此。此外,饲料生产线通风不良
(尤其是玉米粉碎系统),在玉米粉碎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水蒸气,将导致玉米中不饱
和脂肪酸过氧化,或者从生产到使用时间间隔长,引起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全价
料在高温、高湿的季节,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发生酸败,而酸败的脂肪可以形成
黄脂。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