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猪病防治
P. 160
当给药。饲料日粮中适量地添加亚硒酸钠,可提高治疗效果。一般日粮每千克含硒量为
0.1mg 较为适宜。亚硒酸钠维生素 E 注射液,每毫升含维生素 E 50 国际单位,含硒 1mg,
肌内注射,仔猪 1~2mL/次。亚硒酸钠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确定用量时必须谨慎。
皮下、肌内注射亚硒酸钠对局部有刺激性,可引起局部脱毛。配合使用维生素 E,可明显
提高防治效果。
【预防】
预防本病的方法主要是提供含硒的全价饲料。尤其是妊娠和哺乳母猪饲料的合理调
配。
对低硒地区的母猪,自妊娠后期(分娩前 2~3 周),注射一次。新生仔猪于生后 l~3 日
龄、15 日龄、30 日龄,各注射一次,以后间隔 4~6 周注射一次,直至断奶后两个月为止,
剂量同治疗剂量。
(三)铁缺乏症
由于铁元素缺乏或不足引起贫血、疲劳、活力下降,称为铁缺乏症。多见于仔猪。
【病因】饲料中缺乏铁、铁摄入量不足或丢失过多。
原发性铁缺乏症 常发生于生后不久的猪。初生仔猪并不贫血,但因体内贮存铁较少
(约 50mg),而仔猪每增重 1kg 需 21mg 铁,每天约需 15mg 铁,但仔猪每天从乳汁中仅能
获得 1~2mg 铁,每天要动用 10mg 铁贮存,只需 1 周铁贮即耗尽,长得越快,铁贮消耗越
快,发病也越快。黑毛仔猪更易患缺铁性贫血。水泥地面圈舍饲养的仔猪,铁的唯一来源
是母乳,最易发生铁缺乏。
继发性铁缺乏症 常发生于大量吸血性内外寄生虫感染,因失血而铁损耗大;用高铜
饲料喂猪,而未补充铁,铜干扰铁的吸收可引起继发性缺铁。
【发病机理】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此外,铁还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三羧循环中的大多数酶中含有铁。机体缺乏铁时,血红蛋白、肌
红蛋白及上述酶类合成和功能受阻,随后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本病以 3 周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最高,表现食欲减退,皮肤起皱,伴有
腹泻、呼吸困难和贫血等症状。有的体弱而变成僵猪。年龄较大的猪,由于喂给高铜饲料,
或因饲养在全水泥地面无法接触到含有铁的物质,常发生缺铁性腹泻,粪便颜色无异常,
采食量正常。有时发生咬尾等异嗜现象。可视黏膜淡染,甚至苍白,头部、前躯水肿,易
诱发仔猪白痢或链球菌病。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贫血,骨骼肌颜色变淡,心肌松弛,心包液增多,肺水肿,
胸腹腔液体增多,血液稀薄,肝脏肿大。
【防治】在生后第 3d,用含 200mg/kg 铁的右旋糖酐铁作深部肌内注射,已经成为猪
场常规管理措施。饲料中按营养标准添加硫酸亚铁以保证铁的供给。
(四)锌缺乏症
【病因】锌缺乏症是由于饲料中锌含量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病。
1.原发性缺乏 主要是饲料中锌含量不足,又称绝对性锌缺乏。
2.继发性缺乏 主要是饲料中存在干扰锌吸收利用的因素,又称相对性锌缺乏。如
钙、镉、铜、铁、锰、钼、磷等元素可干扰锌的吸收。此外,饲料中植酸、纤维素等含量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