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猪病防治
P. 207
【预防】给予营养全面、搭配合理的日粮,适当增加粗纤维和食盐,添加饲料酵母、
乳酸菌制剂或应用发酵料饲喂;保障充足的饮水和适当运动;妊娠后期、围产期以及断奶
后应加强饲养管理。
单元三十二 猪 咬 癖
咬癖是由于环境、营养、内分泌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舔食、啃咬通常认为无营
养价值而不应采食的异物为特征的一种复杂的多种疾病综合征。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咬
尾的情况是最常见的,且常成群发生,以断奶公猪最多。咬耳发生较少,一般仅发生于刚
断奶后和生长期开始的小猪。
【病因】 本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有的至今尚未弄清,可因地区及品种的差异而
不同。
1.猪群饲养密度过大,或大小同栏、公猪母猪同栏,为争饲粮和饮水位置而引起相互
间的打斗;或小公猪的攻击性爬跨、猪只以大欺小引起的争斗。猪只最易受伤、出血的部
位是耳和尾,加上猪有嗜血癖,一旦有一头猪某一部位出血,将会引起其他猪的啃咬,并
发展成集体攻击的群食行为。
2.圈舍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刺激易使
其烦燥不安而引起咬癖。舍内光照太强、温度过高或过低等,都将诱发猪之间相互争斗。
3.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都会引起咬癖症。动物体内钠、铁、硫、铜、
磷等不足,特别是饲料内钠盐不足,钾盐过多,机体要排出过多的钾,必须增加钠的排出,
导致机体钠不足;地区性缺钴,缺铜,钙、磷比例失调,以及长期饲喂过酸的饲料,都会
导致机体碱的消耗过多;某些维生素的缺乏,特别是 B 族维生素缺乏,可导致体内代谢机
能紊乱而诱发咬癖。日粮中蛋白质或某种氨基酸缺乏和不足,会引起咬癖症。
4.体表机械性外伤,如创伤、击伤、刀伤等,引起出血而诱发咬癖症。
5.饲料中某些药物添加过量,如硫酸铜、喹乙醇等,会导致胃肠刺激或溃疡,引起啃
咬;某些重金属含量过高也会引起咬癖。
6. 粗纤维不足,导致猪缺乏饱腹感而引起相互啃咬。
【症状】 本病多以消化不良开始,接着出现味觉异常和异食症状。舔食、啃咬、吞
咽被粪便污染的垫草,啃咬食槽,啃吃墙土、砖块、煤渣等。对外界刺激应激性增高,初
期表现惊恐,后期反应迟钝。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干燥,弓腰、磨牙、畏寒。初便秘后
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贫血,渐进性消瘦,食欲进一步恶化,甚至衰竭死亡。
仔猪间互相啃咬尾巴、耳朵和腹侧。当断奶后仔猪、架子猪相互啃咬对方耳朵、尾巴
和鬃毛时,常可引起相互攻击和外伤。当尾巴被咬烂后,被咬者就会感到疼痛,被咬烂的
尾巴常常吸引同群中其他的小猪,于是这种恶癖就传播开来,最后多数小猪的尾巴被咬掉,
剩下一个流血的粗糙断尾。并很快发生感染、化脓和坏死。耳朵被咬伤,大多是双侧,主
要发生于耳尖和耳基部,轻度病例很快愈合,严重的会失去整个耳朵。咬耳是一种比咬尾
更严重的恶癖,通过耳朵的破口能使病情更加恶化,尤其是在那些早期断奶的猪舍,这种
情况日益加剧,比咬尾症发生更早。咬腹侧是另一种近来研究较多的恶癖,主要发生于
6~20 周龄、饲养 20 头以上的猪群。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