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涅水4
P. 22

散    文



               上,都更加丰富多姿,更加耐人寻味,概因人类                             斜马歪道,通幽小径。它们或者是从“井田”中
               在平原上生活的历史悠久之故吧。天干路响的日                             斜穿而过,形成“捎近路”(实际上是一个三角
               子,土路呈现着好的路相,让人爽心悦目;泥泞                             形的斜边);或者在山冈坡地上悄悄地爬行,爬
               充路的天气里,土路上泥巴粘鞋裹脚,行人举步                             成十分纤巧的“蚰蜒路”;或者在河岸沟沿上蝌
               维艰牢骚满腹。过车与行人,在土路上留下了车                             折蛇行,形成“羊肠小道”;或者在田垄地梗边
               辙与脚印,暗示着负荷的轻重。脚印往往乱七八                             上漫游,游成“自由之路”…乡村小路并非都是
               糟,“印”无伦次,不足道也;辙痕则轨迹分明,                            “黄一色”,也有青青的草径加入其序列。小草
               富有视觉美,大有文章可做。一条大路上的辙印,                            径一般延生于幽静的田间地头、河坡沟沿上,由
               以两道为常见,以三道为例外。两道辙印是单车                             于车迹罕至、人迹稀少之故野草塞路,但作为道
               道的“阴刻”艺术作品。笨重的牛车、快捷的马车、                           路的意向依然明确,被俗称为“草路”。这草径
               轻便的架子车和时尚的农用拖拉机,这些乡村主                             上的野草,多为平铺直叙的葛爬草,盘根错节地
               要的交通工具,其车身的宽度大体相当,其车后                             纠结交织着,柔软密集地铺排着,铺排成天然绿
               的两道辙印大体吻合,不经意间碾成了优美的“阴                            地毯模样。你在草径上漫步,会有绿意入眼来,
               刻”书画作品,修长、平行、蜿蜒,意味绵长。                             会有凉意钻心来。晚秋时节,你在草路上行走,
               三道“阴刻”的卓越作品,更令人赞叹——这是                             荒芜和凄凉的氛围会包围着你,让你有“人生一
               双车道的精湛艺术。路两边的两道车辙,显而易                             世,草木一秋”的伤感。路上长草,草下有路;
               见是两道轮痕;中间的一道辙,则是两道车辙“合                            路兴草衰,路衰草荣——这是“草径”的特色啊!
               二为一”的竞合。我觉得这是乡民匠心独运的土                                 乡村较宽些的土路常与树木同行。树木也以

               路设计,它体现出乡村道路用地的“经济”原则。                            白杨、柳树之类的落叶乔木居多,高高地在大路
               一条小路上的辙印,通常位于小路的正中位置,                             两边扎成绿色“篱笆”。热天的时候,造就森森
               纤细地延伸着,渐行渐远。这独道辙,或是乡间                             的林荫大道,走在其中有时空隧道的纵深感、清
               独轮车、自行车的功劳,或是步行人由点成线的                             凉感。小学生们背着书包走在林荫大道上,是令
               屐痕,或者是两者的合作成果。路中有“线”,                             人神往的乡村之旅。窄长的小路旁一般不栽树木,
               线中有“路”,路与线兼容并包、协调一致——                             它们往往从麦地或青纱帐里迂回,引人进入曲径
               这是乡村土路的过“路”之处啊!                                   通幽的境界;或者随形赋势,沿沟边河岸蜿蜒,
                   年深久远的乡村土路上,村民们来来往往,                           延伸着曲折的寓意;或者芳草染路,铺就一条“绿
               车轮撵车轮,辙印又辙印,足迹复足迹,碾踏成                             色通道”。小路之姿,在深秋或初冬时节北国的
               农耕文明的历史。干旱的日子久了,车辙里的尘                             旷野里最有看相:它在嫩绿色的茵茵麦地中蜿蜒
               土如粉如面,乡下人俗称它为“扑土灰”。快车                             着,在茸茸的浅平麦田上穿越着,是那样光鲜,
               过后尘土飞扬,遮目蔽光,我疑心这就是“红尘                             那样靓丽,那样醒目,那样温暖,那样难忘啊!
               滚滚”一词的渊源。赤脚走在车辙里,有在海滨                                 千年的超负荷承载,百代的风雨兼程,土路
               沙滩上踩行的感觉,松软舒适,似乎还有“足疗”                            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被水泥路取而代之。
               之效。土路上偶尔有旋风升腾,这圆锥形气体快                             被老百姓称为“洋灰路”的水泥路,具有坚硬、
               速在路面上位移,飞纸走叶,算得奇观!我相信                             平展、干净、结实、耐用的优点,从外国“泊来”
               这是土路风景的绝版,为别的道路所不曾有的。                             中国之后便在这华夏国土上大行其道——先征服
               年少的时候,我和伙伴们的曾经按照大人们的授                             了城市,随即向乡村蔓延开去。在土路日暮途穷
               意,用吐有唾液的布鞋底子,追击扑打这精灵般                             之际,面对刻板、生硬、冷漠的水泥路,我情不
               的“土旋风”,往往无功而返——旋风总是轻易                             自禁地穿行于广阔的乡野,用探秘的目光去搜寻
               地从我们的鞋底下逃之夭夭。它浑黄而扶摇的“风                            土路,用数码相机去“收藏”土路,用深情的文
               姿”,让小伙伴们束手无策,可望而不可及也。                             笔去刻画土路,生怕它从我的身边悄悄离去,杳
                   乡村的小土路,也别有情趣。小路基本上是                           无音讯…


               P   20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