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货币的真相
P. 36
金银双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
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
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这样,流通领域中的足值货币将会越来越少,不足值的货币会越来越多,以国家
信用和统治者的权威担保的法定货币便慢慢失去信用,人们会转而按照货币实际的贵
金属含量(通常就是黄金与白银)来接受货币,换一种说法来说,货币出现贬值了。
这时,持有足值货币并将之用于进行商品交易显然不合算,在利益的驱使下,很
多人会将足值货币(比如金币)熔化后换回黄金再用于商品交易。
问题是,黄金本身是非常稀缺的,成为本位币之前的流通量更非常少。如果整个
社会都是如此,随着流通领域的法定货币越来越少,那么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必然趋
于瓦解并陷入瘫痪。这样的情况在英国历史上发生很多次。面这样的局面,国家只能
选择重铸货币。
在 1696 年货币重铸之前,英格兰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货币重铸分别发生在 1257、
1279(与前次相隔 22 年)、1299(与前次相隔 20 年)、1344(与前次相隔 45 年)、
1412(与前次相隔 68 年)、1464(与前次相隔 52 年)、1526(与前次相隔 58 年)、
1542(与前次相隔 16 年)、1544(与前次相隔 12 年)。一个英格兰人的一生(以
平均寿命 50 岁来计算)几乎都要经历一到两次的货币回收与重铸。
这样一种混乱不堪的货币现象,对于商品交换、商业活动具有致命性的扼杀力。
在农业社会阶段,商品交换并不频繁,农民的地位也极其低下,因此不会对整个社会
以及国家的稳定造成太大的冲击,然而,当工业社会形成,商品的交换日益频繁而导
致货币的需求量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却因为格雷欣法则而出现货币流通量日益减少的
现象,从而影响并减少商品的交易,这个时候,货币便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商业活动的重要性越来高,以及从商人士的财富和地位都出现跳跃式
的提升并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渴望拥有一种拥有更良好秩序、更稳定币值的货
币。
然而,明天总是在黑夜之后到来!
当时间来到 17 世纪中叶至末期,情况似乎更加糟糕。1649 年克伦威尔创建共和
国前后,白银铸造总量为 1970 万英镑,到 1695 年只剩下 1000 万英镑银币仍在流通,
其余大部分被熔铸成白银或者出口了,而且,在流通中的 1000 万英镑银币中,700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