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货币的真相
P. 37

万英镑是 1649 年以前铸造的,而且严重磨损。

                        当时的财政大臣朗兹提供的数字表明,伊丽莎白一世以来,有 1500 万英镑白银

                   用于铸造银币,但是只有 600 万英镑还在流通中,其中 400 万英镑已经严重缺损,
                   而进入财政部的税收收入中,不足值的铸币占到了 50%。

                        另外,根据 1558-1694 年年均铸币发行量的统计表明,1649-1694 年年均流

                   通白银数量急剧减少,比 1558-1649 年年均流通量减少 50%还多,而黄金流通量

                   却增加接近 50%。由于银币短缺,贸易出现明显并且持续的萎缩。

                        前面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人们抛弃了货币而使用白银或者黄金进行交易。当

                   时,英格兰的货币是事实上的银本位制,作为本位币的白银价格上涨了 50%,这样

                   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对于货币体系以及商品市场的冲击相当巨大。因此,货币再次成为

                   一个问题,重铸货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仅仅因为货币短缺和战争导致货币重铸的话,那么 1696 年的货币重铸可能

                   与历次的货币重铸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看起来这一次的情况要比以往严重的多,

                   因而引发了整个社会激烈的争论。

                        随着争论的推进,渐渐形成货币金属论和货币名目论。

                        货币金属论主张真正的货币必须由金银所铸造,货币单位就是构成货币的金属重
                   量,因此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他们反对降低货币成色和减轻货币重量。


                        货币名目论则主张并坚持只要有君主的印鉴,货币材料并不一定非得是金银,金
                   银货币也不一定非要足值,只要能按照它的面值在市面流通即可。这种货币可以划入

                   信用货币的范畴。

                        一般来说,货币金属论者的观点代表了商人的利益,而货币名目论者则更多地维

                   护君主和政府的利益。双方一度闹得势不两立,简单来说各自的观点就是:货币单位

                   是计算名称还是金属重量。冲突之下,货币政策一度比货币本身更加混乱无数倍。

                        1696 年 1 月 17 日,英国议会通过“王国克朗混乱状况整治法案”,但是,该法

                   案在下议院的考量下推迟实施。2 月 15 日,议会通过表决决定将几尼(英文为 Guine,

                   不是货币单位,是一种英国金币的名称,铸造于 1663—1813 年,这种金币原来由几

                   内亚(Guinea)出产的黄金铸造,故名,一般翻译作畿尼,也可以叫几内亚金,一个

                   畿尼相当于 21 个先令)的价值降到 28 先令。

                        很快,当局发现这个价格仍然很高。2 月 24 日,议会通过“取消银币铸造义务,




                                                              37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