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109年度系列展覽回顧專輯
P. 41
兒時似夢非夢的記憶場景,長久的留在鐵木.巴紹Temu Basaw腦海中。他相信這是一
傳統與現代不該對立,而是跨越 種牽引,將他拉回部落、走向山林。
應活躍在數位時代的八年級生,一心立志復振傳統工藝。如黃藤般堅毅又充滿彈性的鐵
木,用新一代原住民的視角,重新定義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鐵木.巴紹
Temu Basaw
―藝術家「路徑」 ―歲月「剝奪」
來自南投馬列霸部落的鐵木,是這次參 加入「兒路」之後,鐵木開始著手學習
展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但特別的是,他所 傳統工藝,如樂器、歌謠、祭典還有藤編技法
展出的作品,卻是最傳統的工藝技法。從小在 等,回到自己出身的馬列霸部落,鐵木首先感
南投埔里長大的鐵木,談到自己遠在山林深處 受到的是部落的高齡化,因地處偏遠深山,年
的部落,話中滿是暖意。「我始終不覺得自己 輕人全都外出求職求學,部落只剩下耆老,與
是『都市原住民』,雖然從埔里到馬列霸部落 他們年歲共生的藤編技法,也逐漸隨著時間消
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但對我來說這種來回 失。因此鐵木決心走回部落,向耆老學習如何
車程就是日常,就算一天要跑個三四趟,我也 採藤、削藤和編織。
一點都不覺得麻煩。所以我認為自己跟部落、 若不是有血脈相連的親緣,藤編技法一
族人都相當親近。」如此戀家的鐵木,因為考 般是不外傳的。每一個耆老會的技術也各有不
上了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不得不離家北上求 同,有的人會編籃子、有的人擅長網袋製作,
學,當時的鐵木對藝術與創作一竅不通,就讀 要找出願意教授技法的耆老,更要在短時間集
的科系甚至是「電子工程系」,怎麼都想不到 大成的學習,簡直是一大難事。幸運的是,剛
未來會如此轉折。 好有一位耆老是鐵木母系的姻親,因為關係親
在就讀臺科大期間,學校請了幾位原住 近,一口就答應鐵木的拜師請求,在一年半學
民族講師,前來教授原鄉傳統樂器課程,東 習過程中,老人也會不時與鐵木說起家族的故
冬.侯溫就是在此刻出現在鐵木的生命中。 事,不只是將技法傾囊相授,更強化了鐵木與
「東冬觸發了我很多感動,更牽引出我想返鄉 部落的連結。只是在完成修習工作後不久,那
復振傳統工藝的決心。」鐵木對這位恩師的孺 第一位教他編織的耆老就離世了,也讓鐵木深
慕之情溢於言表。在大學生活最後一年之際, 感復振技藝,刻不容緩的緊迫。
鐵木突然萌生休學的念頭,對當時攻讀的電子
工程,他越感索然無味,覺得自己一分一秒都 ―跨越「重生」
在浪費,他只想跳上車回到部落,專心投入工 談到被稱為藝術家,鐵木羞澀地說自己
藝復振。後來是系上一位教授,多方設法讓鐵 還是不太習慣,「我覺得自己只能算是一個創
木可以申請「泰雅族工藝傳承」的計畫,順利 作者,因為我的藝術脈絡還不夠深遠。」第一
達到畢業門檻。而在畢業之後,鐵木也受到東 次接觸創作,是源於三年前「兒路」所承接的
冬邀請加入「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負責傳統 計劃,當時承辦的同事,幾乎是「半強迫」要
工藝傳承及復振,就此展開他的藝術之路。 求他提出自創作品。鐵木當時對創作根本一竅
不通,工作內容也偏向有模有版的實作,不過
040 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