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69

苏大青年 \    67


             青年”开始大行笔伐之道,把一顶“成功学毒鸡汤”                            普遍性,是某个人群的真实写照。标签的意义或许就在
             的帽子扣在了“兽系”身上。在“一棒子打死”的                             于,它是一种共性的凝练表达,先要了解它们,然后才

             霸道思维上,二者何其相似。                                      能从中选择或是创造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处世方式。

                 对立的价值观其实是可以共存的——只要社会                               比起热火朝天的“佛”“兽”之争,更值得关注的,
             足够包容。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个人需要找到舒                             是标签内外青年们自己的态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

             适的自我空间。所以,不管一个人是“佛系”还是“兽                           自己。”比标签、概念、站队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系”,都无可指摘,选择权在他自己手里。一个开放、                           上个世纪的青年“方鸿渐们”,先学文学、后学哲学,

             多元的社会,应当能对多种价值观保持弹性。                               都是凭着别人的说法,随波逐流的状态与今天陷在标签

                 但青年人却好像失却了这种弹性,在这起舆论                           里的某些青年何其相似。
             对垒中,真正引战的,是各大阵营中思维固化的青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光明与灰暗,每个时代的

             年人。双方站在不同立场,对标签背后的价值观解                             青年都有其特质与使命。而时代的进步性在于,属于我
             读不同,自然会出现分歧。在交流沟通、论战对垒,                            们青年的 21 世纪更宽容了。一个社会越进步,它的评

             甚至是冲突过后,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异见?正如那                             价体系就越宽容,价值观就越多元,个人所能选择的生

             句闪闪发光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                             活方式和自我实现方式就越多——这是当今时代,给予
             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生活态度和方式从来就不                             我们青年人最大的馈赠。而我们也应该在属于我们的舞

             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无需说服,                            台上,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留下属于我们的身影,承

             更不必把口舌费在论战上。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                             担起属于我们的使命。
             谁也不能把一个人的经历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说

             服本身就无意义,围剿异见尤其可笑。一味污名化

             对方使其封口,兼容共和又从何谈起?
                 如何看待标签?显见的是,每个标签都是一轮

             身份确认和站队,其间或自嘲、或自怜、或自我安
             慰。但容易被很多拒标签于千里之外的人忽略的是,

             标签并非全无价值,也不一定等于扁平化、简单化。

             标签是快餐文化下的一种符号,今天有了“佛系”
             的说法,明天就会被其他标签代替。诚然,它反映

             的虽然是网络舆论包裹下的娱乐精神,转瞬即逝,
             但也的确是当下时代的投影。我们可以拒绝被标签

             禁锢,但不能拒绝倾听标签、审视标签、反思标签,

             否则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敏感性。如“保温杯里
             泡枸杞”打碎了中年人的体面一样,任何现象之所

             以能够上升为社会议题,一定是因为话题本身具有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