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72
评论 \ 70 谈谈“黑洞”那些事
都是时候重新审视一番我们的内心
了。我们为何习知识,做研究?答
案在另一个黑洞“曝光”的背后。
2019 年 4 月 10 日,“ 黑 洞”
的魅影第一次与曾无数次幻想过它
的人类见面。当人们为黑洞的“现
世”而激动、赞叹时,一位 29 岁
的美国女博士在哈佛大学的小房间
里与她的团队低调地庆祝着。为了
与 5500 万光年外的它见面,Katie
Bounman 花费了 3 年时间,她为了
追寻黑洞而开发的算法占据了整整
一桌的硬盘。
无数人在感叹 Bounman 的伟大成绩的同时,都不禁羡慕这位年轻女博士拥有超级大脑,能够解决拍摄黑洞“照片”
的难题。然而,在漫漫的科研之路上,Bounman 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严谨。而这些精神,是做学术研究必不可缺的。
本科阶段主修电气工程、辅修数学专业,硕士攻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辅修大脑与认知科学,2015 年成为 MIT“计
算机摄影学”课程助教……在对于常人来说无比艰涩的求学与科研之路上,Bounman 一往无前。2012 年加入“事件视界
望远镜合作组织”时,Bounman 对黑洞“一窍不通”。然而在博士毕业后,她却选择前往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并将黑洞照片成像作为自己博士后的研究任务。在挑战相当于“在地球上看清月球表面的一个橘子”的“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时,她从未退缩。面对未知,Bounman 和她的团队置身于前无古人的黑暗中,依靠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将黑洞“点亮”。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实践型、技术型的人才,同样也离不开繁琐而严谨的理论研究。社会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拥有
令人惊叹的高学历和学术成就,但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不论前方是未知的黑暗还是名利的浮华,都必须坚持原则、守住底
线。如果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以虚假的“成功”,甚至剽窃他人成果来牟取利益,黑洞将于何时出现在世人眼前?
科学并不是远在天边的神圣事业,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新时代知识青年,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地完成学位论文,认真
对待课程论文;对于那些走在科研道路上的人来说,科学精神是严谨求实,不断地开拓创新;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科学精
神就是尊重每一份科研成果,用实际作为而非虚名来评价他人。如 Bounman 在 2016 年的 TED 演讲中所说:“我想鼓励
你们所有人走出去,帮助推动科学的边界,即使它在你们看来可能和黑洞一样神秘。”只要守住科学精神,人人都能为人
类视线边界的开拓献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