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實習手冊 一版_Neat
P. 21
心得篇
莊劭民
真福山天主教文教機構是台灣有名的基督宗教靈修場域。但在實習期間,
每天做著廚房雜務與備料、房務整理與清潔,很難將實習內容與科系專業做連
結。但在重複的實習過程中我感受到一絲不一樣的感覺,和過去的職場截然不
同。
我的實習內容並非管理階層或是策劃階層的工作,而是最底層的工作人
員。我原想透過實習機會來了解基督宗教靈修組織的運作和影響,在實際投入
工作後原本對這方面已經漸失原本的信念,想著工作做好就行了。
而就在我實習休息時間翻看馬克思著作時想起他《資本論》前言提到的:
「理論困難的並不是整體,而是最基本的概念。就像在研究人體時你要觀察一
個器官很簡單,但如果是觀察細胞那則難上加難。」還有他批判黑格爾時主張
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從最基本的勞動單位,來往外推論整個世界的樣貌」。我
才理解了,也許我之前的主體搞錯,或太過狹隘了。這些勞工,和我正在做的
工作,一切都是奠定機構存在的基礎,但大家似乎只將目光焦點聚焦在那些管
理階層或是前來靈修的客人。忽略了這些勞工在整個機構活動中扮演著什麼樣
的角色,忽略了他們在體系研究中的缺席。
不論是廚房工作或是房務工作,同事們有著不一樣的信仰,甚至大多都不
是基督宗教的一員,但他們很喜歡這裡。據他們所說,那是不自覺的關心與關
懷,從客人身上、從主任身上、從這塊土地上,他們感受到感恩、感受到超驗
的體會。我看到的是同事們互相關懷,不管對其他同事、上司、客人,表達出
的都是自內心的關懷。他們不瞭解基督宗教,也沒有信仰,但單純這份在這裡
生活而產生的精神和體驗便足夠他們面對任何工作上、生活上的難題。
這得以延伸思考兩個方面「何謂靈修?」、靈修是否已經變成一種符號,
甚至是消費符號。客人前來並進行消費,而機構協助他們進行活動,這是靈修
嗎?那在這個活動進行過程中,這些機構的勞工們奠定下整個運作的基本工
作,他們在「靈修」這件行為或符號中代表著甚麼?是靈修的提供者?協助
者?還是在某種特定情況的參與者?
另一方面則是「非信仰者是否能透過某種非宗教性的活動而感受到這種超
驗的精神?」如果可以,「這種神祕主義式的內觀是否能成為倫理道德,乃至
政治哲學上對於思想的推廣與散布?」由於這種精神體驗能夠透過非宗教性的
社會互動與關懷傳播,那他便不再是受某些階層或特定人士(如宗教人士)所
有,這類的理論便更具世俗、普遍性。這也是在實習過程中我獲得的做大反思
和收穫。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