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No.19關照季刊 May 2024
P. 53
第十九期 季刊
「死亡」乃是「生死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大致而言,「死亡教育」是屬於死亡學研究的一部分。
死亡學(Thanatology) 一詞源自 Ellie Metchnikoff 在 1903 年的著作《人
類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
《死亡教育與死亡研究》(Dea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作者是 W.G.Warren。這本書分為兩大範疇:死亡教育與死亡範疇。並
從四大部分切入探討,第一部分是探討死亡的哲學面向,第二部分從心理
學的角度探討悲傷,喪慟對死亡教育的影響意向,死亡教育是為訓練人們
面對死亡的態度,尤其對專業人員的培訓更具意義,亦探討研究角度的問
題。第三部分從社會文化面向探討教育與研究。第四部分,深入課程研究
領域,指出死亡教育與研究的問題。
一、死亡教育的沿革
哲學界前輩傅偉勳教授《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專書,率先指出
「生死學」一辭。心理學家楊國樞在序言中首倡以「生死教育」之說指涉
死亡教育。這些年來台灣媒體及各界逐漸炒熱了「生死學」與「生命教育」
兩個名詞,使其產生不少光環效果,相
當耀眼,卻難窺其中真諦,各說各話。
在國內也屬生死教育的先趨,哲學教授
鈕則誠曾經坦言,他從唸哲學到教哲學,
後來又被譽為「生死學專家,他領悟到:
言及「生死學」一如提到「哲學」,皆
屬於「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具體的
說,生死教育有必要涵蓋人類生、老、
病、死各階段的議題,並強調「生命與
生活」(life and living) 和「死亡與臨終」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