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No.19關照季刊 May 2024
P. 54

May.2024



            (death and dying) 兩方面。

                  「死亡教育」於 1979 年即已引進台灣,當時是放在健康教育的脈絡

            中討論 ,影響有限。1988 年,它聯結上臨終關懷的推廣,仍未見普及。

            1993 年以後,死亡學與死亡教育被巧妙的包裝成「生死學」與「生命教
            育」,終於蔚為流行。在學術教育界的立場觀之會認為熱鬧有餘而範疇不

            明。鈕則誠教授曾經以一體五面向的「生物 / 心理 / 社會 / 倫理 / 靈性人類

            存有」(bio/psycho/social/ethical/spiritual human being) 觀點,融會「西方的
            死亡教育」與「台灣的生命教育」,著手推展「華人的生死教育」。他主張,

            生死教育既然是一套教育活動,就應該納入教育學方面的考察,教育哲學

            是教育學的基礎,生死教育通過教育哲學的奠基,相信可以在知識教育的

            土壤裡深入紮根。並且在情意教育的園地中開花結果。

                 鈕則誠教授的見解與澳洲教育學者,也是臨床心理學家 William Warren

            在 1989 年 所 出 版 的 死 亡 教 育 學 術 論 著《Dea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ritical perspectives》大致上得到印証,其中除了 Warren 的著作中未涉及生
            物面向外,其餘四種面向皆有所著墨。其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以後設觀點

            來考察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麼型態的教育活動,而非直接引介死亡教育應當

            講授那些內容。它偏重的是學理反思,目的則為批判性地釐清死亡教育的

                                               性質。但是這本書可以作為死亡教育工作者

                                               的重要指引,尤其是了解死亡教育內涵的發
                                               展。含括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

                                               老人學的領域,進行人性的關懷。並且反思

                                               死亡教育的目的與內涵,強化死亡教育實施
                                               的正面效果。Warren 對於個人建構理論有深

                                               入的了解,主張個人是「意義的賦予者」,

                                               如何在死亡教育及悲傷輔導過程中,協助當

                                               事人重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生命教育工






      50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