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十週年紀念 電子書
P. 29

佛光山海內外弘法活動,使其能夠從實務上演練弘法的理論,並秉
    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持著社福是佛教機構發展的根本,重視學生的社福義工活動,以大
            乘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菩薩精神,安排學生從事海內外
 佛教人材培育  十年有成
            的社福工作。                                                          【師長篇】



   新世紀以來,隨著政經社會科技的變遷與發展,曾作為指導傳    佛光大學以人文社會科學為特色,擁有全國第一所佛教學系博
 統生活原則的宗教行為、儀式與知識內容也受到衝擊。為了因應  士班,承擔了國內佛教研究的重責大任。過去,歐美對於南傳佛教
 思潮的改變與典範轉移,佛教學系旨在培養德學涵養兼備的佛教領  研究較多,漢傳佛教的國際學術研究屈居弱勢,佛光大學在佛光山

 導,並具有宗教情懷、世界觀的社會服務、國際性弘法人材,成為  的支持下,成立校級的一級研究單位,透過海外通訊研究員針對漢
 全球佛教文化事業培養學術與行政人材的最佳搖籃。  傳佛教進行跨國學術研究,
            持續透過國際研討會和發表
   佛教學系於 2007 學年設立,學制包括學士班、碩士班(以英  論文,使佛光大學成為國際

 文授課),迄今屆滿十週年。2012 學年起,除了原有的學士班與  佛學研究的重鎮。
 碩士班英文組外,為因應本地生以中文研究佛學的需求,增設碩士
 班中文組與博士班,成為具有學士班、 碩士班、博士班一貫化的    近年來,佛教研究中

 完整學制。教學強調 「多元化」、「本土化」、「全球化」,以  心、佛教學院主辦「維摩經
 漢傳佛教為中心,並兼具三大佛教傳統,以使學生瞭解其他兩大佛  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教傳統,使臺灣佛教也能和這兩大佛教傳統之學者、僧侶相互對  會,從文學、藝術、哲學、

 話、 合作。佛教學系開放全世界渴望瞭解佛教知識的人  宗教、文獻等方面宏觀探索
 申請就讀,招生不分宗派、國籍、種族、性別與身分,  《維摩經》與東亞文化之關
 結合了現代大學的教育精神與兩千五百年佛教教育的  係。2017 年六月舉辦首屆

 理想,透過優質專業師資、課程設計、多元教學方法  「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
 與多元評量方式等來落實教育目標。  究」研討會,旨在透過新文獻的發現與利用,拓展明清時期東亞佛
            教的新議題。有鑑於臺灣與日本兩地的宗教學者較少對話,為加強
   在培育弘法人材方面,鼓勵碩士班和  臺灣與日本學術界宗教研究聯繫,又於十月舉辦「近代東亞宗教的

 學士班高年級學生寒暑假期間,參加  變遷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持續累積佛教國際化研究的能量。


 20                                                                     21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