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72
170 客家政策 20年藍皮書 引領前行的客家力 5 客家公民社會力
深化影響,創生時代
客家意識的扎根需要更多的努 力,過去客家族群透過傳統宗 族與鄰里聯繫,以及保家護鄉 的團結精神,形成具有強烈在 地性的客家社群,是凝聚客家 共識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隨著 政經體制更迭與大時代環境變 遷而逐漸隱沒。客委會成立 後,為重建臺灣客家族群主體 性投入許多心力與資源,藉由 公共參與、社區營造、身分重 述等方式,逐漸再現具客家意 識的社群認同,讓客家文化能 繼續「活」在臺灣社會中,展 現新的精彩與活力。
客家人的公民性一直是取決 於爭取生存、爭取平等、爭取 機會而來,從古至今皆然。
臺灣一份子應有的政治權益而 獻身。例如民國 66 年於解嚴前 爆發抗議選舉不公的「中壢事 件」、77 年解嚴後焦慮族群文 化消失而引發的「還我母語運 動」;又或是民國 80 年代受街 頭運動的影響,客家公民社團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等,即為其 顯例。
清領初期,大規模來臺的粵
閩客籍先民,為了爭取戶籍、
土地、應考等「住民身分」,
協助清政府投入義民行動,形
成最初的「客家社群」型態。
當日本接收臺灣,客籍民勇於
八卦山「乙未之戰」壯烈捨身, 從上述可知,客家公民社
已可看出客家人對臺灣土地的 認同,以超越族群的精神為保 庄衛土努力。
歷史上一次次的生存抗爭, 自然形成客家社會型聚落,也 深植了公民意識。延續到近代, 早期以務農維生的客家族群, 投身農運不遺餘力。這份源自 土地的繫絆也牽引著對臺灣肇 建民主的關注,成為走向民主 體制的中堅力量,並追求身為
會的維持是客家文化續存的基 石,而客委會作為體制面的擔 當者,可從下列三項指標檢視 當代客家公民社會目前發展情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