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情境貼入法1-全1_Flat
P. 99

決策嫌惡 (Decision aversio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有過一樣的經驗,就是明明知道該做個決定了,但就是一再  地一直用嚴厲的口吻,不停在心裡對自己大加責備,企圖逼迫自己做出選擇,因為這

 的拖延再拖延,遲遲不肯面對問題,那種延宕在同一個僵局當中,無法有任何進展的情  樣斥責自我的心態,只會讓自己對於那個決策的嫌惡情緒,更加地嚴重而已,其實不
 況,以前會簡單的覺得就是自己怠惰的缺點而已,直到我知道有一種狀況不是只有 「 怠  一定是正面的幫助,如果已經知道這件事的延宕是因為嫌惡的情緒作祟,那應該是試
 惰 」 二字這麼簡單,於是當我再用這個新的角度審視一些拖延的現象,才發現有許多事  圖找出那些決策中,好的,愉快的面向,然後向自己多提醒這些決策後 「 好的一面 」,
 情,真的更像是 「 決策嫌惡 」 的狀態。  例如當發現離婚的痛苦,那就另外也向自己加強離婚之後的可以更自由運用自己的時

         間、也許兩人變成朋友關係會更好、最少可以解決現在的僵局、也可以讓小孩擁有好
       如果我們發現,不論如何決定都是我們所不喜歡的結果,那我們會因此產生故意不  情緒的父母…. 等等,同時也列出另一種決策後果的好處,例如雖然痛苦但最少不會有
 去決定,故意讓事情停滯在目前這樣的階段,就算所有的人包括自己其實都知道,終究  社會與親戚的壓力、也不用讓小孩與父母其中一人分隔兩地、至少生病還有個人照顧、
 必須做出個決定,再這樣下去大家都很痛苦,但因為情緒上想逃避的念頭太強烈,所以  而且其實也需要多一個人來幫忙家計…. 等等。如果以純邏輯的觀點而言,這樣對於要

 遲遲不願意做出決定,這就是 「 決策嫌惡 」 的現象。例如,不論決定離婚或不離婚,都  做出決定好像根本沒幫助,因為兩邊都有優點,這不是更難取捨?不是應該專注在看
 很痛苦,因為彼此的關係如此地不好,真的很不願意繼續維持這樣的婚姻,但是一旦離  哪一個決策的缺點比較多,然後以 「 兩害取其輕 」 的方式分辨出應該做出哪一個決策
 婚,將要面臨到的財產、監護權、社會輿論、自我感覺的挫敗….,也是一樣令人痛苦,  才對嗎?但是我卻發現,反而是相反的,因為其實如果現在不願做出決策,是因為 「
 所以就延宕這個問題,天天處於逃避的情緒裡,但也沒有要打算將關係挽回或改善,就  嫌惡 」 的情緒,我如果先解除這樣的 「 嫌惡 」,也就是將局面從 「 怎麼做都是錯 」,一

 只是會每天晚歸,或對另一半冷漠以對,但又不願意坐下來好好討論,這就是已經處於  舉轉變成 「 怎麼做都是對 」,這樣的差別其實很關鍵,這差別會讓心情離開了嚴重的
 「 決策嫌惡 」 的狀況。連小朋友也會有這樣的焦慮,例如問他要待在家,還是要跟媽媽  嫌惡感,特別是 「 怎麼做都是錯 」 的情緒,會引發類似像 「 習得無助 」 的自我沮喪,
 出去買菜,他兩樣都不要,形成僵局,要他明確選一個他卻不願意選,這時很有可能他  跟自我挫敗,這時改變情緒,會是很需要的,我的確發現當我面對自己 「 決策嫌惡 」
 也已經陷入了 「 決策嫌惡 」 的情緒當中了,待在家他嫌無聊,跟媽媽去買菜還要提東西  的時候,如果我開始針對所有決策後果的正面部分,刻意地加以關注並表列,的確,

 恐怕也不是他喜歡的,於是不願做出決策。這通常不是簡單的懶惰而已,也不是理智上  往往這樣做了之後的結局,就是讓我自己的決策能力漸漸地得到了恢復,情緒上也變
 的條件搞不清楚,也不是我們 「 故意 」 找自己麻煩,而是「情緒狀態」在心理上有了僵  得比較有能力,能去決定要承受哪一個決策後面即將帶來的,那些明明就知道一定是
 持不下的衝突,需要被耐心一點地發現、了解、然後進一步地將之解除,這樣的處理我  避免不了的痛苦。如此一來,我想當我願意先解決嚴重的「嫌惡感」之後,也終於才
 想會更加合適。  能幫助自己接受決策後必然要承受的一切,也才比較能不再陷入在停滯不前,自我感

         覺很不好的 「 決策嫌惡 」 情緒僵局之中了。
       所以我們開始多知道了這一種可能性之後,如果我們又發現自己跟自己 「 槓上 」 了,
 其實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是否討厭決定之後的所有可能發展?如果又面臨一定要從中選擇
 一個,那這時候也許可以用更寬容,更溫柔的心情去面對自己延宕的現象,而不是一昧


 98   │ 情緒貼入法                                                       情緒貼入法 │  99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