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土地改革紀念館-電子報第二期20201215
P. 10
三、 過去的農地課題
如前所述,農地本身具有多重功能的特性,在同一個空間上常同時扮演多種角色,
使用上可能會產生相互競爭或干擾等競合情形。一旦發生此現象,就會造成農地使用
上的許多課題。現有農地資源使用課題可從「量」和「質」兩方面進行討論。所謂量
的改變是指農地面積的減少,其中包括農地轉用與流失,因土地資源有限,為求取最
大經濟利益,造成不同土地使用之間相互競爭(如:農地轉變更為住宅用地),導致農
地總量流失;質的部分則是強調農作生產因為土地使用相容性的衝突,造成農作品質
與數量的減少,不同土地使用發生在同一區或相鄰的農地上,造成使用相容性的衝突,
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農業生產。
(一)農地轉用(流失)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再加上工業化之後,產業型態轉變,都市擴
張以及政府政策的改變,造成農地資源轉用或流失的壓力。而農地轉用的壓力主要來
自於:
1. 經濟利益導向之農地空間規劃:在地方政府層級,由各縣市之綜合發展計畫中
可發現各縣市對於未來農業之期望,多由經濟利益面向思考,因此朝向有機農
業、生物科技農業、觀光農業等附加價值或經濟價值較高的農業發展。而中央
政府層級為了避免 WTO 的衝擊,鼓勵農民進行多角化的經營或是選擇休耕、
種植景觀作物等。但是在沒有全面性的評估與規劃下,許多農地先是領取政府
補助,配合轉成「非農業」使用,如帄地造林,經歷數年之後,又以造林成效
不佳,再度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政策,進而轉成其他使用,如:發展太陽能光電,
109 年 9 月 23 日,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召開會議,決定釋出 2 萬公頃廢耕地及
林相不好的農地,供業者架設太陽能板發電。這些都為農地轉用埋下了潛在的
危機。
2. 農業用地無計畫的消失:除了「配合」政府政策,漸次的轉用農地之外,近年
來隨著產業轉型與加入 WTO 的影響,農業生產面臨相當嚴重的衝擊,其中雜
糧由於不屬於政策保護的農產品之一,因此其種植面積減少最多。在農業生產
不具競爭力的困境下,農地的廢耕、變更、興建別墅(農舍)等各種非農業生
產的使用,不斷的侵蝕著農業生產用地。當農業用地資源的需求下降;另一方
面,工商業發展迅速導致都市不斷擴張,促使都市土地價格高漲,農民期待農
業用地轉為非農業使用,而不願意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寧願持有土地作為投機
之用,以享土地漲價之利。農民對於耕地的利用度逐年下降,耕地資源荒廢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