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土地改革紀念館-電子報第二期20201215
P. 27
「三七五新娘」的由來
林英彥
中國地政研究所 所長
政治大學地政系 名譽教授
在民國 40 年代,媒體上常出現三七五新娘、三七五學生、三七五腳踏車、三七五
瓦房等名詞,在土地改革紀念館展示土地改革成果的模型中,有關三七五減租的櫥窗
則有一對新娘新郎,還有一部腳踏車,另外有佃農繳租及地主收租的模型,這些名詞
或模型之意義如何,恐怕已少有人知,故特在此做一番說明。
台灣光復之前,土地分配情形極為不均,有 10 甲以上土地的地主,戶數占總戶數
的 2.03%,但土地面積占 36%;只有 1 甲以下土地的農民,戶數占總戶數的 65%,但
土地面積只占 15%,這些數字告訴我們,有 3 分之 1 以上的土地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而光復前,當時台灣的產業並不發達,除了糖業、菸酒、樟腦業等較具規模之外,其
他少有可大量吸收勞工的產業,所以一般人必頇靠經營農業維生,但農地集中在少數
地主手中,大部分人只得向地主租借土地,在這種供給少需求多的情況下,只有支付
較高租額(包括實物地租與勞動地租)的人才能租到土地,故農民常受到地主的剝削,
生活很苦,因此根本沒錢結婚,也無錢買腳踏車、耕牛等,住的則是土造的帄房。
日本電視劇「阿信」裡,演佃農的女兒阿信,因為家裡很窮,所以從小到地主家
幫傭,她經常感嘆「為什麼種田的人沒有飯吃,而不種田的人飯卻吃不完」,這句話實
際上也可以說是當時台灣農民的寫照。
國民政府來台以後,有鑑於農民生活困苦,乃決定實施一連串的土地改革政策,
三七五減租是土地改革中重要之一環,但迄今已事隔 70 多年,恐怕已有很多人不知其
真相。
容我首先淺說三七五是怎麼來的,原來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曾經實施二五減租,
這是將地主取得之租額減去 25%,而台灣的租佃制度,是以地主與佃農將產量對分的
情形最為普遍,故將地主拿去的 50%中減去 25%,就得到 37.5%的數字,則 50(1-
25/100)=37.5,這就是三七五的由來。
其次再談地租的租率,地租有定額地租與定率地租之分,定額地租是不論豐收或
歉收都要繳納一定的租額,定率地租則是按收成比率分算,而三七五減租表面上似乎
是定率地租,實際上卻是定額地租,即民國 38 年實施三七五減租時, 是以 36、37 的
產量計算 37.5%的租額,以後每年地租均按此租額繳納,換言之, 增產多的部分都是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