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8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228

不是不能打勝仗,而是人民對你還沒有信心,如果能與民約法三章,必可一戰
               功成。季康子答應照辦,果然士氣如虹,冉求執戈直入齊軍,一戰而逐退齊

               軍。後來季康子問道:「你怎麼懂得作戰的?是學的還是天生的?」冉求說是

               學的。季康子又問:「你不是只跟孔子學過嗎?他也懂軍事嗎?」冉求說:

               「孔子是文武兼通的大聖人,我才只學了一點兒皮毛呢!」季康子聽了感到很

               高興。樊遲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季康子只能算是喜歡別人的『才
               能』。」(意思是說季康子還不懂「德」的重要)。可知孔子是懂「兵事」

               的。



                     兵學本源於道家,儒、道同源於「史學」(道家的思想是從歷史的嚴肅面出

               發,儒家理論則是從歷史的溫馨面著眼)都懂兵,都不主張用兵,老子說: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

               人……戰勝以喪禮處之。」(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孟子說:「故善戰者服上

               刑。」(離婁上篇第十四章)。「兵學」在儒、道兩家有其「共識」的,是

               「不為也,非不能也」。現代的世界強國一樣,一面積極發展軍武,一面千方

               百計的限武、禁武、裁軍、與締結各種和平溝通的管道。愚不可及的人才「尚
               武好戰」,以不怕死(因為活的不愉快)為勇。







                    衛靈公知道孔子說「未之學也」是不肖談,不是真的不知。衛靈公碰了個軟
               釘子,所以次日再相見時,孔子大力推銷「仁義道德」時,衛靈公乾脆仰視

               「飛鴻」過天,也來個不肖一聽的神態,君子報仇「隔夜不遲」。孔子這才識

               像的離開了衛國。




                       孔子在陳國遭厄,斷了糧食,隨從的弟子都餓得起不來。子路現出慍怒之

               色,但非由於饑餓而慍,而是為孔子行道行不通。子路生氣去見孔子說:「君

               子也會如此窮困嗎?」孔子說:「君子雖窮,還能守住節操,小人窮就敗節,

               胡作非為。」依何晏注,君子固然也有窮的時候,但不同於小人,小人窮則濫

               溢亂作。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