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研精醫訊118期
P. 65
63
互換,例如上述的 edible 與 eatable 理解成「生與死」並沒太大的爭議;
中的 t 與 d。最後再加上,英文字 真正的癥結點是後半句的 that is the
母中的圈圈棒棒都可互換,也就是 question 中的「the」,幾乎所有人
p=q=b=d=h=g, 就 可 以 明 白, 為 何 都忽略了,從正常英語語感來說,首
bicycle 是「兩」輪腳踏車而 dioxide 句提到的事情,多半得先用不定冠詞
「二」氧化碳;而其實 big 就等於 「a」,莎翁在這邊用了「the」,可
huge 就等於 gigantic。這樣一路玩 見得「就是這問題」,是當時至少英
下去,在英文中很多意思相近或相同 國大部份的人,都集體認同,普遍在
的字,其實字裡面的存在相近的字源 思索的問題。要了解「就是這問題」
DNA 喔,只是讀者們有沒有看見而 究竟是啥,我得先給大家簡介一下當
已。 時英國的社會背景,才能較清楚的明
白,莎翁所謂的「這問題」,究竟指
最後,補充一下,像 p=q=b=d 這種 的是什麼概念。
圈圈在棒棒上下左右皆相等的情形,
在中文也是有的。最著名的例子, 莎翁生於 1564,死於 1616。當時的
孟子在揠苗助長那篇中提到的「心 英國醫學,仍然是很粗略的,當時一
勿忘,勿助長」,其實應該是心勿 般人生病,看的是女巫,重病時,大
「忙」,忙與忘都是心與亡,在當時 抵是用蜂蜜來治療。公衛上來說,死
的寫法可以把心放在亡的上下左右, 亡率相當高,一般人的壽命大概也
但是這一差別,卻導致後代學者辛苦 就 40 多歲,頂多 50 幾。小孩子的出
解釋為何心勿「忘」了。 生率頗高,但相對的死亡率也高,以
莎士比亞自己本人來說,他有 11 個
最後,我回過頭來講講標題的莎士比 小孩,但是最後都沒能存活下來,所
亞,他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以 Shakespeare 這 姓 氏, 似 乎 在 他
that is the question. 與 當 時 十 六 與 逝世後,也就斷了。當時的女人,是
十七世紀英國的公共衛生有何關係, 很辛苦的,中產階級的婦女,結婚後
與當時的生死觀又有何相關。 幾乎就是不停的生小孩,又因為生下
來的小孩往往養不到成年,所以奶媽
先把結論寫在前頭,其實一般人對於 的角色就出現,小孩生下來由奶媽哺
這句名言的看法是充滿問題的。在台 乳,生母則負責繼續懷孕生產的工
灣,不少人執著於究竟要如何翻譯這 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大家都知道
句話中的 To be or not to be,其實沒 的 Romeo and Juliet,奶媽這角色與
那麼困難,be 就是存在的意思,所以 Juliet 的關係,大大好於 Juliet 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