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3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93
关于开发泉州湾经济圈的建议( 1999) 657
关于开发泉州湾经济圈的建议( 1999 ) ①
泉州湾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曾是“市井十洲人”都会的进出口。 为实现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振兴泉州,建设新泉州,我们对泉州湾所属的后渚港、东梅、晋江流域的东海、浔埔、
仙石、法石、洛阳江流域、秀涂、崇武、蚶江、石湖、祥芝以及围头澳所形成的闽南泉州三角宝地,进行
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听取了海外“三胞”,和全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意见,提出关于充分利用侨、
港、澳、台资建设泉州湾经济区、使之形成一个侨、台经济开发区的设想。 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新环
境,使泉州市和闽南金三角地区的经济能较方便地和世界经济接轨,特别是为侨胞、港澳台同胞返
乡建设提供一个基地,形成一个海上共同繁荣的现代新侨区经济圈,有力地促进这一地区外向型经
济的发展。
一、泉州湾经济圈之必要
(
一)发展外向经济的需要
泉州湾枕山面海,海岸线曲折绵长达421公里。 早在公元6世纪,泉州就已是海外交通、贸易
的重要天然良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马可·波罗在其《东方见闻录》一书中,认为它比埃及亚
历山大港更为繁荣。 这个被古人誉为“市井十洲人”的都会,是著名侨乡、文化历史名城,对海内外
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发展外向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
二)发展闽台经济的需要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区,又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福建开展对台工作的重要窗口和
前沿阵地。 全市侨胞有500余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泉州府的占44.8% ,有800余万人,抗日
战争胜利前后,去台人员19万余人。 近年来,在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影响下,
泉台两地的民间“三通”“四流”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台湾当局放宽民众赴大陆探亲限制后,两地民
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开发泉州湾,有利发挥泉州湾多港口的优势,引进台资建设。
(
三)吸引更多侨资建设家乡的需要
泉州市在海外的华侨、华裔500多万人,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地区,占福建省半数以上,占全
① 本文是1987年作者为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专家组撰写的给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建议书,后收入199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泉州发展战略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