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804
768 苏东水文集
先利其器”;“法”乃治国之本,也就是要求依法管理;“信”是指讲求信用,诚实为重;“筹”是指运筹帷
幄,制定全面性的战略;“谋”就是计划、规划,做任何事都要有预见;“术”则要求管理者正确地运用
方式、方法和策略,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克敌制胜;“效”是指高效,也就是说办事必须注意提高
效率和效益;“勤”是提倡勤俭节约,主张民生在勤;“圆”是指圆满,也就是力求使事物处于合理、最
①
佳的圆满状态 。
对于东方管理的本质,历史上各学派有各自独到的见解。 在儒家看来,管理是“修己安人”的行
为;在法家看来,是一种功利的行为;在道家看来,是一种“效法自然”的行为;在墨家看来,是利他的
行为;在《易经》的观点看来,是一种“人道行为限”。 这些对于管理的见解各有根据,亦各有所长。
苏东水认为,东方管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② 。 “以人为本”,即一切
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普遍发展;“以德为先”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管理者先“修己”以
做出道德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从而达到“安人”的目的;“人为为人”要求每一个管
理者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和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和调整自己
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并使其主
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东方管理文化是长期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生产和劳动实践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博大精深。
即使是现代西方的许多管理者,也将目光投向东方文化,认为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
其中的德治、人本、人际关系等思想,代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趋势。 他们用儒学思想改进自
己的管理意识与手段,认为它完全可以创造一个能使员工奋发学习、不断进步、携手努力、克尽己责
的组织。 这样的组织不仅创造财富,而且培养人才,向社会弘扬一种精神道德———将企业员工生存
质量的改善,扩大到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中人的行为能力和自觉意识的提高以及人与人亲和互助
关系的加强。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的
管理思想更是外国管理学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伊藤肇认为:“日本实业家能够各
据一方,使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力,功应居首。”③ 许多学者研究后发现,中
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长处往往正是西方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威廉 · 大内
(WilliamOuchi )在考察了日本管理的成功之处后,认为对于这种源于中国文化的管理,“我们一旦
理解了它,就能够将它与我们自己的组织形式进行对比,并了解我们的环境内还欠缺什么东西”④ 。
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更应当弘扬自己民族优秀的管理文化。
同样,在研究有中国特色应用经济学中,也离不开我们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管理文化。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PeterF.Drucker )认为: 对于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它而不要改
变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论什么民族,也不论在什么时候,人们总是不断地吸取传统文
化中的有利因素,并融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研究有中国特色应用经济学时,也同样要
把优秀的传统管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发扬光大。 这是因为,
一方面,对传统的东西,不可能割断它,也不可能跨越它,去作空白地上的建设与创新;另一方面,弘
扬东方管理文化也要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例如,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
思想,“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仅被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也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大
① 苏东水等: 《东方管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 同上。
③ 伊藤肇: 《东方人的经营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④ 威廉·大内: 《Z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