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115年國北護碩士班甄試備審資料
P. 14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班


                   悲傷支持與溫度:探討喪親遺族的情感失落缺口,並嘗試提出適切的輔導策略,以更有溫
                    度的發揮社會支持系統之功能,具體透由(自身)點到面完善協助整體社會建構起心理衛
                    生之健康韌性。


                   實務結合:身處人口結構急遽失衡的世代,殯葬產業何以在文化與儀式更迭推進下,從業
                    者何以「去蕪存菁」調整提供治喪需求與服務模式,一方面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又得以避
                    免文化斷層,我認為儀式應是專屬而非流於形式二元化的(宗教或非宗教選選),而如何
                    承載喪家與歿者的情感、圓滿儀式的規劃,亦需扮演好對社會仍具核心意義之喪葬文化的
                    傳承者。

                   投入學習與專業目標:對於未來在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班生死組中的學習,期望深
                    化對健康心理衛生、悲傷輔導及生死教育的學習,從《專業基礎核心》著眼,深入就《生
                    死與倫理》、《管理與關懷》及《心理與輔導》等領域課程中進一步學習與探索,作為支
                    持我從實務走向學術的研究方向,在既有的專業背景為基礎,思索「面對”生不如死”社
                    會結構現象的世代下,喪親家庭關係在傳統與現代儀式之間的情感平衡」及「心理衛生支
                    持系統的建立」,將所學得以推進生命教育的認知與普及,並期望在社會價值推移下能兼
                    負文化承傳之任務。


          二、        研究方向

               針對所學,我擬以觀察實務死亡服務中最欠缺的悲傷支持能力,做研究目標,從法源之重視與
               實質發揮功能之落差,專案研究主題略以「悲傷輔導室之制度實踐與功能發展研究-以臺灣殯
               葬設施為核心探討」為方向。

                   分析現行法規與實務落差

                   評估悲傷輔導室功能的現況與需求
                   建構多專業協作與社會教育模式

                   提出制度化與教育化推進建議

               將採以參考行政院身心障礙權益保障之素求,於殯儀館辦理告別式場,如果聽語障人士有需
               求,各縣市政府設置提供聽語障者參加告別式「手語翻譯」及「同步聽打」申請服務,做為建
               構制度推進之模型,進行整合性研究與社會實踐價值的可行性。


          三、        未來展望

                   人口結構與死亡素養


               在各項數據觀察當前社會,「生不如死」已為人口結構的可見現象,嚴然進入前所未有的人口
               負成長階段,身處此世代,死亡不再只是個體生命的終結,更是一個攸關社會結構與文化傳承
               的重要課題,可觀察到,在這時代脈絡的翻轉中,如何協助人們生前更有意識地完善人生的終
               章,逐漸成為面對死亡的基本素養。

               當死亡意識逐步在社會成為顯學之時,生前規劃(例如醫療自主、預立醫囑、遺囑規劃、生命
               回顧及葬禮設計)不僅能減輕喪親遺族的心理負擔,也能使死亡在社會集體經驗中更可被理解
               的生命歷程。

                   學習與研究的顯化



          呂玟慧    115 年度碩士班甄試申請                                                                                 13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