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No.14關照季刊Aug2022
P. 11

第十四期 季刊







            用。死亡絕不僅止於是單純個體的生理現象。是群體與社會的公共事物,

                                                                4
            而儀式連結了個人與社會及群體之間的關係。



                  只是華人社會傳統的禮儀文化,已有儒家作為六藝教育手段的禮、樂,
            特別是其後整理《周禮》、《儀禮》、《禮記)統稱為《三禮》,一定程

            度地反映了禮經的理想,之後歷經“家禮化”,從家族社會到宗法社會,

            均需因時因地而制宜,調墊為適用的家禮,禮儀也就從最初期的“不及庶

            人”,成為漢人社會各階層普遍所使用的儀式。《三禮》有系統地保存了
            古代禮儀制度,成就了最古老的民俗學立論基礎。這些典章制度,大多與

            民俗有關。尤其是《儀禮》記載了古人從出生到死亡所需遵守的各項禮俗。

            許多禮俗現今看來,多數已在歷史變遷中佚失,《儀禮》的記載便成為追

            溯與探尋古代人生禮儀提供了可貴的線索,也是一本應用民俗的寶典,朱
            子《家禮》則影響後代庶民禮儀的執行與觀念。




                  早期臺灣漢人社會不同族群分佈在不同移居區,各有其屬於不同族群

            的生命禮俗,從大陸祖籍內地化階段逐漸臺灣在地化後,為了面對不同的

            人文因素與自然環境,而調整原本各自回異的地方習俗,以求在異地生活
            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習俗;而日據時期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形成了

            漢人習俗與東洋風、西洋風參雜,如過生日引進的洋式蛋糕,或舉行西式

            的婚禮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最大的變化,現代工業化興起,傳統的
            生命禮俗有變、也有不變:變化較大者如婚禮,改變較少的則有祖先祭祀

            和喪葬禮俗。在華人世界裡,這種變與不變都遵循著一定的社會文化軌跡,

            生命禮俗也因時因地而發展出一套禮儀操作的準則,而臺灣成為兼具創新

            與傳承的地區。


                  在群體裡,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賦予在社會族群中不同的義務和權






                                                                                                      7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