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No.14關照季刊Aug2022
P. 12

Aug.2022






            利,這便是人的社會性增長,這些社會性的增長並不是當一個人達到某一
            個年齡段的時候便自然具備,而是需要“通過”儀式才被賦予。中國的歷

            史古籍對“冠、婚、喪、祭”這些儀禮有過許多記錄。這種生命成長中的

            關卡,需要家庭、宗族共同參與,才能幫助當事者通過,尤其是在喪禮儀

            式中的表現,亡魂與孝眷也需凝聚。


                  成為“命運共同體”才行完成這項莊重的禮儀。因此,在各民族的社

            會文化都可理解生命禮俗的功能、意義,而臺灣所保存的,可說是華人社
            會中較為完整,雖歷經社會變遷,但仍是“變中有不變”。這在全球化的

            現代社會中,不僅別具意義,更是具有長且久的文化傳統,而且能夠

                                                       5
            在現代流行文化充斥裡有所堅持。









                [參考文獻]

                 1.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
                   台北 1994 p35

                 2.Robert A.Neimeyer 編 章惠安譯
                   《悲傷治療的技巧~創新的悲傷輔導實務》台北 心理出版社 2015  p357

                 3.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
                   黃劍波、柳博銳譯,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
                   (The Ritual rocess.' Structure andAnti-Structure)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4-97。

                 4 郭于華 《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
                   台北 1994 p38

                 5. 李丰衍 「生命禮儀總論」
                   中文百科在線  2010





       8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