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No.14關照季刊Aug2022
P. 9
第十四期 季刊
轉化後獲得了穩定的狀態,通過者重新回到符合社會習俗規範,或被寄予
一定認同的期望值。在第二階段的閾限,在此狀態下,通過者的特性並不
清晰、不確定,他必須通過一個族群文化內的領域,而這個領域是處於一
個仲介的狀態,猶如正在門檻上,不是在門外也非在門內,不具備先前、
未來兩種狀態的特性,似乎是從正常的文化結構中逃脫一般。這樣的特質
3
常常與死亡、黑暗等意象有關,被以各種的象徵手法表現。
探討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被應用的情形,特別是以英國人類學家馬
林諾夫斯基 B. K. Malinowski)和布朗(A. K.RadeliEe.Bmwn) 功能學派
(Function school)的理論所宣導儀式的功能,尤其是在當代的應用性功能,
在儀式的理論和實踐當中,重新去檢視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所被應用的現
代功能和價值。在生命禮儀的實踐經驗中,荷蘭人類學家傑內普(Arnold
Van Gennp)所提出的“通過儀禮”理論,應是被普世公認的一套法則:人
類社會中由出生到生命的結束之間,所傳衍的生命禮俗文化,往往使當事
圖◎維基百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