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教授千古 - 1 (2)
P. 78
次实验和研究,应用羟丁酸钠(r—OH)、地西泮、氯胺酮和肌松药加拉碘铵组成的复合安定镇痛
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顺利、对肝功能损害少、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且苏醒迅速 。这一成功反
映了当时麻醉学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金士翱教授由此写成论文《7 例原位肝移植的麻醉体会》,
该论文成为 1979 年 8 月全国第二届麻醉学术大会主题报告,也是《中华麻醉学杂志》1981 年创
刊号刊登的刊首论文。随后,金教授又用德文、英文撰写肝移植麻醉相关文章载于德国麻醉学杂
志《Anaesthesist》,其中载该杂志 1981 年 30 卷的《Anesthesia i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eport of 8 Cases 》一文发表后,德国、法国、比利时、捷克、乌克
兰、立陶宛和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教学医院来信索取单行本,该篇论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篇被
SCI 全文收录的麻醉学文献。鉴于金士翱教授在中国麻醉学界的成就和影响,在第二届三次全国
麻醉学术会议上,金士翱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此后三、四届继续连任。
由于年龄原因,第五届后被学会聘为顾问。
中国麻醉学科建设的推手
金士翱教授是推动麻醉学专业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科目的第一人。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基于二次大战以及朝鲜、越南战争中麻醉急救、复苏取得的经验
和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的快速发展, 麻醉学在战争、意外灾害、和平时期外科手术及危重医
学 、监测治疗医学所起的作用凸显 。麻醉学已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许多发达国家将麻醉
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并列为二级学科。 此时,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加快, 外科专科化的精细分工,
手术难度进一步扩大, 需手术治疗的危重病人日渐增多等, 对麻醉学专业人员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
求愈来愈高。而客观存在的现状是,麻醉医师质和量远远落后于现实的要求, 麻醉医师奇缺己直接
影响临床医学的发展。一些医院因缺少起码数量的麻醉医师而使手术推迟或病人转院, 另一些医院
也因缺少麻醉医师无法开展外科手术, 更有一些医院因麻醉质量不高, 麻醉意外或事故层出不穷。
当金士翱教授得知一家医院只有 1 名麻醉医生,一年 365 天都须工作或待命状态时;某城市连续
发生三起麻醉事故……他为此惊讶、错愕 。
洞悉世界及中国麻醉专业状况的金士翱教授深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是由于我国没有麻醉学
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麻醉人员多由医生、护士转行而来,高层次麻醉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心
急如焚的金士翱,苦苦思索着、探寻着,从调查研究入手,收集资料,寻求良策,撰写成《走我
国自己道路,解决麻醉科后继乏人问题》一文,准备呈报有关部门。
时机终于到来。1987 年初,国家教委一位部门负责人到武汉调研,金士翱不请自到,他和另
一名麻醉学教授当面陈辞,直言不讳,提议建立麻醉学系。这位领导被两位教授的建言感动,当
即邀请金士翱参加 3 月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医药本科院校专业目录预审会,会上
金教授作了《走我国自己道路,加速培养高级麻醉学专业人才》的专题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
鸣。5 月金士翱参加在杭州召开正式审定会,确定在临床医学类中增加“麻醉学专业”的设置,并
P a g e 77 |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