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cibei111_Neat
P. 58
56 文·ྟ֡مഽ 57
世界是我们的教室,把心灵的触角放远,从参学、摄影中,发现我们的真心本性。
我 对 亡者 没有什么印象,可能 是在学院 场,实践菩萨道的修持以证悟佛果;二者
时的点头之 交,但 是却惋惜 他在中年之 以往 生 净土 为目标,希望在 净土 好好地
际就往生了。听到消息后,也有点感触而 修学,待有所成后,再倒驾慈航,还入娑
遥 想当年佛陀入涅 槃时,阿罗汉弟子没 婆,圆满菩萨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有伤感,只 是 惋惜 佛陀太早入涅 槃的心 其实在人间修行或往生净土都是个
情。 人的发心及因缘,并没有什么优劣分别,
人生在世,如果活得比较久,就会发 如果 执著自己的法门最 好,而去诽 谤别
现死亡并不一定是老年人的事情,它也可 人修行的法门是一 件愚痴的事情。实际
以发生在年幼、少年、青年,乃至中年的 上,法门的殊胜在于它适合你,能够让你
时期,这种无常现象,就是生命的实相。 成就,否则,就算给你最好的法门,假如
许多人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此道理,而在面 你不相应,结果不但修学不成,还可能导
对自己以 及亲友的生 死时深受 其苦。尤 致退心,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是遇到白头人 送黑头人的情况,更 是 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到了中年才
႒ ളෂ ඵ 令人难过、悲伤,难于自己。 有真 正的体会,因为体力及记忆力的老
佛 教 的 终 极目标在于 断 除 烦恼、解 化,以及病痛及容易疲劳的问题,导致学
ೂ ݔ ඪ ഒ ୍ ൞ උႿ Խ ฿ ֥ ૼ ૉ a 脱生死,证得涅槃,然而,并不是每一个 习及修行不如年轻时的勇猛。不过,经过
ౝ ୍ ൞ උ Ⴟ ༱฿ ֥ಣ ౦ đ 人在 此 生就 能 达到这个目标,可能我们 了一段时期的累积资粮,增长福慧,中年
ପ હ ᇏ ୍ ႋ ھ൞ උ Ⴟ ౬฿ ֥ ཡ ೣ ਔb 须 要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证悟真理,超 人可以在 智慧 上 发 挥更 多的作用,指导
越生死。因此,在未达到解脱之前,每一 年轻人走上正确的道路。
生 死是 生命 的 一大 课 题,如 果没有 家都不喜欢遇到的事情,不过,在没有彻 个人仍然会生死轮回。 如果说少年是属于春天的明媚、青年
生 死 的问题,就不 会有佛 教的产生 。佛 底解脱生 死之前,我们在死亡后就会投 佛教 徒在生 死 轮回这个课题 上有不 是属于夏 天的热情,那么中年应该 是属
陀正是因为要解决生死的问题,毅然 放 生到另一期生命,也就 是 所 谓的六 道 轮 同的应对方式,南传修行者依据 佛陀的 于秋天的萧瑟了。在还没有进入“夕阳无
弃荣华富贵的生活,选择了出家修行,为 回。其实,对于诞生,我们并不用特别欢 教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累积修 限 好只 是 近 黄昏 ”的老 年 阶段,中年 者
所有的众生找到一条彻底解决生死的道 喜,因为它终究会走向死亡;对于死亡来 道的资粮,期望今生能证得阿罗汉 果, 要更精进用功,修持佛法,勤修善业,累
路,而创立了佛教。 说,我们也并不须要格外难过,因为死亡 如无法证悟,也希望在人天中继续修行, 积修行成道的资粮。我们有了生命 经验
谈到生命的诞 生总是伴随着喜悦, 以后就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最 终达到涅 槃的目标;北传的修行 者以 的沉淀 之 后,就可以在面对迎 生 送 死的
大家都喜欢看到新生命的诞生,然而,事 最 近,在 脸 书上看到 一 位学长 发出 菩 萨道 为修 行核心可分为两 种,一 者发 事情上,来时欢迎,去时相送,无大喜大
实上,诞生也意味着走向死亡;死亡是大 的讯息,内容是有关另一位学长的死讯。 愿世世常行菩萨道,以 人间作为修行道 悲,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