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2 - 科技與創新管理
P. 312

倫道德爭議將從複製人轉移到人機界面的問題。當「全球腦」形成,於是複製人、
                   Cyborg 的爭議將成為過往雲煙,倫理道德的爭議,將在新的媒介以及新舊規範的
                   爭議中展開。


                        倫理與道德的標準,究竟人類社會集體規範與共同價值如何與科技之間產生
                   平衡?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們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面對科技爆炸,許

                   多道德與價值的爭議恐怕很難短期間內全面修正,人類心靈是很難在極短時間內
                   承認今是昨非的。


                        科技的必然性是否對人類社會產生無法抗拒的影響?必然性的討論是倫理
                   學中最重要的形而上學基礎,本質(決定論)與意志(自由論)都是「必然性」的信

                   念產物,前者著重於宿命,是外在的必然性;後者是內在必然的自由意志。若無
                   「必然性」的信念,則倫理學失去其根本依據。



                        倫理學的必然性可從斯賓諾莎(Spinoza)與康德(Kant)的觀點來探討。斯賓諾莎

                   的「泛神論」反對傳統神學的創造與全能上帝,主張「自然神論」的自然法則與
                   規律。康德的「理性的意志自律」反對如斯賓諾莎神學的信仰規範,認為人類不
                   得踰越經驗範疇之外,只能以「定言令式」作為道德規範的先驗理性,人類出於

                   「理性的意志自律」而具有實踐道德的義務。



                   科技倫理的思考就有「宿命論」與「自由意志論」的不同。






                        1、  宿命論
                        洪漢鼎(1992)斯賓諾莎認為自然界的人類不是遵守自然界共同規律,而是可

                   以超出自然界之外,可以不受自然界普遍規律的支配,自己有絕對的力量可以控
                   制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代表人有開天闢地的創造能力,也就是人具有    上的的
                   創造能力,也就是造化能力。


                        賀自昭譯(1982)人對於自然和人為的各種事物,先構成觀念,把這種觀念
                   作為模型基礎,並以自然本身就是這種模型,而且把它們提出來作為事物的型

                   式。當人們看見一件自然事物,不完全符合他們的事物觀念,認為自然本身有缺
                   失,因此應用圓滿和不圓滿等概念乃源於自然事物的習慣,實乃人們的成見,而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