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手冊
P. 30
並註明捐贈來源是 DCD 病人。以腎臟移植為例,待病人複核完畢後,登錄中心會自動 階段 2:撤除維生醫療
列出受贈者名單,此時,醫療團隊會再次複查病人是否適合做腎臟移植。整個過程需
要接受相當嚴格的評估。 *執行相關注意事項請參閱附錄 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關鍵要素 3.5-3.7,3.9 節
(P.67-69)、教學影片 2-2
目前國內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若要進入等候移植名單,需要接受嚴格的評估,
從認定潛在受贈對象各個器官的疾病末期,到確認之後,潛在受贈者還要定期做各項 【撤除維生醫療前置作業】
的抽血、影像學的檢查。確認沒有任何的排除條件之後,醫護人員才會把符合的受贈
者名單放到登錄中心的電腦系統,藉由公開的平台來等待合適的捐贈者出現。
家屬同意捐贈且病人做完器官功能檢測後,便進入撤除維生醫療系統的前置作業。
各家醫院必須因應各自的需求與資源,於事前召開會議,做出以下決策,以利 DCD 器
臺灣目前捐贈風氣不高,病人等待的時間都非常長,但醫療團隊在介入 DCD 的過
官捐贈流程的進行,包含:
程中,仍應主動告知等待移植的病患及家屬,雖有來自 DCD 病人的捐贈器官,但器官
撤除維生醫療系統的地點
品質可能會稍差。再藉由醫病共同決策的模式,由病人及家屬決定是否願意接受此類
若病人未能在撤除維生醫療後的預期時間內死亡,後續的處理方式為何
的捐贈器官。如此一來,才能確保捐贈者達成其遺願,而受贈者也能對於器官品質有
是否需要生前介入
著是否能如期恢復健康的正確認知。
由誰來做死亡判定
針對第一點「撤除維生醫療系統的地點」之選擇,每家醫院都不盡相同,需要考
量家屬的感受,以及醫院的空間、設備與人力配置。目前各醫院的撤除地點,主要可
分為兩類:一是開刀房,二是加護病房。無論是在何處執行此流程,都應在家庭會議
告知家屬,撤除之後的等待時間可能會長達數小時,讓家屬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若在加護病房撤除維生醫療系統,優點為家屬較可能有空間在撤除維生醫療的階
段持續陪伴捐贈者,但判定死亡後運送至手術室的時間勢必影響捐贈的器官品質;
若選擇在開刀房撤除維生醫療,優點為可減少病人器官的溫缺血時間。
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在國外的觀察,對於撤管地點是設定於
加護病房或者開刀房,在英、美各國也沒有硬性規定;美國較常選擇於開刀房進行,
而英國則大多於開刀房外的準備室進行,如此在判定死亡後只要推開一扇門即可將捐
贈者轉移至手術檯。國內於施行初期,建議應依照各醫院設備配置、環境動線,在多
方考量討論後,制定各醫院院內的標準作業流程。
30 31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