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弘一大師傳_電子書
P. 217

形式的堂皇與實質的刻苦,這是現代佛教的一體兩面;他看到

                   尤惜陰,與他自己的老師──弘一大師,纔覺察他們動員那麼多的
                   物力與精神力量完成的輝煌建築,原是對待世俗的方便!


                       當下,弘公便為尤居士介紹了子愷這幾個人,並為「立達學
                   園」請尤居士講演。


                       然後,是參觀舍利。舍利子,放在一座玲瓏的金色小塔內,塔
                   的每一個角,懸著許多小電燈,最上層,有一個水晶似的球體,球
                   體內,供著一粒舍利。


                       ──這種景象,並沒有引起這三位在家人的情感,他們不知道
                   舍利是一種礦物,還是植物?僅僅在知識上告訴他們,這種東西像

                   珍珠、瑪瑙一樣。

                       舍利子,是戒、定、慧所薰修而成,這更是世俗所不瞭解的。


                       當子愷他們走後,弘公重回居士林,受一位姓龐的居士啟請,
                   在上船之前,向居士林的道友們,講一次「在家律要」。


                       師對在家人最重要的持律要點,開示說:

                      「第一、初發心學佛的人,既受三皈,便應續受五戒。


                      「第二、五戒無法全受,可先受四戒、三戒、或二戒、一戒。

                      「第三、在家居士既聞佛法,便要嚴格檢點,不可犯戒。可是在
                   社會上工作、殺生、邪淫、妄語、飲酒四戒,或能堅固自持,但盜

                   戒,極為難持。

                      「依理,在法定的或意理的、習慣的原則上,自己份內的、與別

                   人的、公有的、國家所有的財物,應該在觀念上弄清。──比如信
                   中放鈔票,以函件當印刷物交寄,在法理上不許可,做了便是犯

                   戒。凡是心靈上取巧的痕跡,都結盜罪,不可不加注意。

                      「因為,居士應該嚴淨心靈,猶如明鏡,勤加拭擦,微至一草一

                   木,片紙寸線,應待許可而後用,以莊嚴自己的心跡。

                      「結論:持戒,是一種拭拂心靈的莊嚴行為,正是聖賢路上的工

                   作,五戒能不犯,受百十戒,才能如意持執。

                      「佛說『以戒為師』。這是今天社會,我們應該尊為金科玉律

                   的。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