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19教师招聘考前预测资料
P. 8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5)根据设计开发主体,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6)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将课程分为显现课程与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5.课程内容的构成要件

                  (1)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

             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

             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6.课程评价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 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
             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
             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7.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
             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6)教师观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6                       报名专线:400-6300-999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