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_Neat
P. 42

孫中山派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指定黃埔為學校校址,5 月 2 日特任蔣中

            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6 月 16 日,孫中山在第一期開學典禮上訓示:「要從今天起,立一
            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陞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今天在這個軍官學校,
            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19後又頒書面訓詞:「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
                                                                                                  20
            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後來制訂成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及中華民國國歌。

                 軍校校址最初位於廣州黃埔島,習稱為「黃埔軍校」。該校遷移四次,分別為廣州本校(此
            時期實乃中國國民黨黨校)、南京本校(此時改制隸屬國民政府)、成都本校、鳳山本校。學校

                                                                                      21
            名稱也經歷多次變動,抗日勝利後35年元月,改回「陸軍軍官學校」。 為肆應作戰需要,除
            本校外,陸續成立分校:抗戰前,先後設立潮州(民14-15年)、武漢(民15-21年)、長沙(民15-17
            年)、南寧(民15-34年)、南昌(民17-18年)、洛陽(民23-33年)、成都(民24-26年)、廣州(民25-34)

            八所分校,其中武漢分校後歸併南京本校,成都分校則併入成都本校,潮洲、長沙、南昌分校

            在階段任務完後即停辦,其餘三分校續辦至抗戰勝利;抗戰期間,黃埔軍校共設立九所分校,

            包括:洛陽、武漢、南昌、廣州、昆明、南寧、西安、湖北、迪化等9個分校,抗戰勝利後,
                                      22
            均停辦或併入成都本校。
                 黃埔軍校大門橫匾「陸軍軍官學校」,為譚延闓所書,二門掛著「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

            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上,掛著蔣中正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開學時,綵樓兩旁對聯

                                                                                 23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此門」,橫額為「革命者來」, 以及國父遺囑中的「革命
            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軍校曾有過兩首校歌,第1首係戴季陶所作,惜音律不甚流暢,第
                                                                        24
            2首係由學校政治教官陳祖康作詞,音樂教官林慶培作曲, 自民國15年傳唱至今:「怒潮澎湃,
            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澈,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

            被壓迫民眾,携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

            吾校精神!」這些標語及校歌顯示出黃埔師生決心英勇奮戰、戰鬥到底以發揮堅定不移的革命
            精神。


                 抗戰勝利前,蔣中正始終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他對學生,一方面要求嚴肅的軍紀,另一方

            19
             黃埔雜誌社滙編,<黃埔軍校各地分校始末>,《黃埔軍校史料滙編》 (轉載自台灣: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會刊,
             民 73) ,2014 年增刊,(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2014) ,頁 3-4。
            20
             同前書,《孫逸仙先生傳》,頁 1707。
            21
             黃埔軍校名稱的變動:一.陸軍軍官學校(民國 13-15 年)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民國 15-17 年)三.中央陸軍軍官
             學校(民國 17-35 年) 四.陸軍軍官學校(民國 35 年-迄今)。民國 14 年校軍東征時,曾使用校名為「中國國民黨
             黨立陸軍軍官學校」;16 年寧漢分裂時,一度出現三個黃埔軍校:武漢以黨中央名義,改名為「(武漢)中央軍
             事政治學校」、廣州黃埔軍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民國 17-18 年) 」、南京黃埔軍校則初期改名為「國
             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民國 18-19 年) 」,爾後改名為「(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22
             同前書,<黃埔軍校各地分校始末>,頁 23-28。
            23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黃埔軍校》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4.5) ,頁 29。
            24
             同上註,頁 19。
                                                            18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