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final0629
P. 6
眷村人的回憶往往具有相同的性質。如張大春所說,對於眷村人,不需要諸多的故
4
事情節,只需要一些典故就可以喚起那個時空下的記憶。
「那時候的眷舍,都是屋頂水泥瓦,而無屋面板,油毛毡外牆雨林板,內為竹泥牆,
5
此乃一臨時建案,無長期使用之打算。」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安置多達一百二十萬人口
的軍人及眷屬,以竹子和泥巴臨時搭建眷舍,日軍遺留下來較為高級的房舍,通常都配
給官位較大的軍人;而低階軍人僅能分配到五至六坪的小空間,屋內不但沒有廁所,連
洗澡都得全家共用一大缸水桶,生活並不富裕,但每個人都很單純幸福,孩子們在狹窄
巷內趕著上學的聲響,還有隔壁鄰居罵小孩的聲音,當初的青澀歲月,對那個年代的眷
村人來說仍是盛滿回憶的寶藏。
圖 1 竹夾泥牆
當眷村已成往事,是否能將眷村的形象和感情保留下來?基於這樣的疑問,希望藉
由此次專題,重回眷村第一代和第二代人的回憶。本專題以左營眷村為範疇,透過蒐集
文獻與歷史口述的方式相互比較,經過我們的觀察與再消化,以雷射切割的方式將昔日
左營眷村的場景實體化,希望能透過創作,連結過去與現代人的眷村印象。
4 劉文君,〈「後遺民」的焦慮與慾望─論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
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年 4 月),頁 81-96。
5 同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