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历史专题模式-《优化探究》高考专题复习
P. 20
高考专题复习历史
考点一 主流思想———从“ 百家争鸣” 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C. “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 物也”
D. “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 ( 2011 全国卷) 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 中说:“ 使朝廷
时期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之上, 闾阎之细( 民间百姓), 渐摩濡染, 莫不有诗书宽
春秋 创立和发展 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
战国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 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
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
改造和独尊
A.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1 ) 董仲舒吸收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B. 民为邦本
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天人感
西汉 C. 天下为公
应”“ 君权神授” 等主张.
D. 民贵君轻
( 2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
建议, 自此,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课标全国卷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杜绝
命 机械地考查“ 死” 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 点对点”
转型与成熟
题 的试题.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 重在考查
( 1 ) 融 合 佛 道 思 想, 形 成 以 理 为 核 心 的 儒 学
意 学生研读史料、 分析史料、 知识迁移、 运用史料的
体系.
图 能力, 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 更是要在读懂史料、
宋明 ( 2 ) 程朱提出“ 天理”, 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进
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 3 ) 陆 王 主 张“ 心” 就 是“ 理”; 提 出“ 心 外 无 物” ( 二) 能力方法灵活考
“ 致良知”“ 知行合一”
4. ( 2015 全国卷 Ⅱ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
批判与继承 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
( 1 ) 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 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标准, 批判“ 存天理, 灭人欲” 的说教.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明清 ( 2 ) 黄宗 羲 揭 露 君 主 专 制 是 天 下 之 大 害, 提 出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之际 “ 天下为主, 君为客”“ 工商皆本” 的主张. 5. ( 2013 全国卷 Ⅰ ) 自汉至唐, 儒学被奉为“ 周( 公) 孔之
( 3 ) 顾炎武提出“ 经世致用” 的主张. 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 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
化的是 ( )
运动是绝对的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一) 主干知识迁移考 6. ( 2014 全国卷 Ⅰ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 规
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
1. ( 2012 全国卷) 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 农以具
佛教位在道 教 之 上; 后 来 唐 武 宗 又 大 规 模 地 “ 灭 佛”.
养, 工以利器, 商以通货, 各就其资之所近, 力之所及者
这反映出唐代 ( )
而业焉, 以求尽其心, 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 民) 之道,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 王阳明 ( )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A. 重申传统的“ 四民” 秩序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命 新 课 标 全 国 卷 强 调 能 力 立 意, 突 出 学 科 特
2. ( 2010 全国卷) 王安石提出“ 形者, 有生之本”.与之 题 色.近几年历史选择题能力考查层次相对较高,
相对立的观点是 ( ) 意 选项的设定多为结论性表述, 学生只有在获取和
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 多角度把
A. “ 心外无物” 图
握历史现象, 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B. “ 天地为万物之本”
( 4 )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
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