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历史通史-《优化探究》高考二轮复习
P. 11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思想文化上 | 从先秦“ 百家争鸣” 到汉代思想“ 大一统” 的演变

                                                         ( 2 ) 发展

                                                         ① 思想专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屈民而伸君( 法家).
   1. ( 2015 全国卷 Ⅱ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
                                                         ② 神化皇权: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阴阳家).
     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
                                                         ③ 无为而治: 天为百神之大君、 覆育万物、 以无为而治
     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思想阐释三纲和治国之道等( 黄老道家).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总之, 从民本到君本; 从理性到迷信; 从人道到天道.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 ( 2014 全国卷 Ⅱ ) 秦朝法律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           
     罪论处,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西晋时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                      1. ( 2017 桂林市、 崇左市高三联考)« 汉书  艺文志序»
     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 西晋时                        (    )      载:“ 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 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 喜好不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同), 是以九家之术, 蜂出并作, 各引一端, 崇其所善, 以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此驰说, 取合诸侯.” 在这里, 班固                     (    )
   3. ( 2014 全国卷 Ⅰ ) 中国古代,“ 天” 被尊为最高神.秦                A. 重点探究了“ 王道衰微” 的社会根源
                                                         B. 深入阐释了“ 百家争鸣” 的时代背景
     “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                     C. 以史为鉴警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
     映了秦汉以后                                  (    )      D. 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2. ( 2017 深圳市高三调研) 老子认为“ 无为无不为”, 因为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天地万物, 都有一个独立不变, 周行不殆的道理, 用不着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种道作主宰, 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 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1. 从不同视角认识“ 百家争鸣”
                                                         D. 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 1 ) 唯物史观角度
                                                       3. ( 2017 泰安市高三质检)« 孟子离娄上» 说:“ 人有恒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制瓦解、 分封制崩溃、 封建
                                                         言, 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
     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 百家争鸣” 形成的大背景, 这
                                                         本在身.”« 礼记  大 学» 说:“ 一 家 仁, 一 国 兴 仁; 一 家
     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让, 一国兴让.” 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    )
     ②从阶级史观看, 孔子、 老子主张社会有序, 代表的是没
                                                         A. 仁政民本                 B. 官僚政治
     落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 其他如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孟子、 庄子、 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4. ( 2017 海淀区高三模拟) 史论结合是历史思维的基本
     ( 2 ) 文明传承角度:“ 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
                                                         要求.根据提示, 下表应填入的正确陈述是                    (    )
     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弘扬传统民族文
     化遗产的有益成分, 如民本思想、 和谐观念、 统一意识、
     义利观点, 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方面的内容, 如三纲五

     常、 等级贵贱等.
     ( 3 ) 东西文明对比角度: 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 仁政、
                                                         ① 天象观测世界领先  ② 汉字成熟体系完整  ③ 诗歌
     君民观念与同时期古希腊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城                            创作成就突出  ④ 印刷技术传播海外
     邦民主政治主张, 古罗马注重立法、 法律至上的治国理
                                                         A.①③                    B.①②
     念的比较.
                                                         C.③④                    D.②④
     ( 4 ) 联系现实的角度: 应注意儒家思想中的“ 民本” 主张                  5. ( 2017 九江市“ 十校” 高三联考) 春秋战国开始, 有这
     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 古时“ 民本” 思想以维护君                         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 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
     主特权为中心, 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皇权儒学, 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 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
   2.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计师” 完成.该“ 总设计师” 首倡                      (    )
     ( 1 ) 继承                                            A. 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① 大一统: 孔子强调正名、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B. 用“ 仁义”“ 王道” 施政
     ② 实行仁政: 限田、 薄赋、 省役; 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C. 法、 术、 势结合统治
     ③ 道德修养: 五常( 仁义礼智信).                                 D.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以后, 以“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
                                                —   7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