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历史通史-《优化探究》高考二轮复习
P. 9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政治上 | 从周代“ 天下共主” 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再到秦朝“ 焚书坑儒” 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 2 )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朝制度
1. ( 2017 全国卷 Ⅰ ) 周灭商之后, 推行分封制, 如封武王弟康叔 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 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 体现了中
于卫, 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 都奄( 今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 都蓟( 今北京).分封 ( ) 2. 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时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期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家 国 一 体, 最 内外服制度和 世卿世禄制; 中
2. ( 2016 全 国 卷 Ⅲ ) 周 代 青 铜 器 上 的 铭 文 与 商 代 相 西 高执政集团尚 分 封 制; 地 方 央 官 员 的 职 权
比 , 字数越来越多 , 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 大 周 未实现权力高 具 有 较 强 独 分工不明确
都记述个人业绩 , 追颂祖先功德 , 希冀子孙保用 . 这 度集中 立性
表明西周时 ( ) 首次建立君主 创 立 郡 县 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秦 集 权 于 上、 行 用封建官僚政 推行军功制度;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朝 政体制分权于 治 取 代 贵 族 秦朝以吏为师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下的体制 政治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首创在正式行 由郡国并行到 首创察举制, 有
3. ( 2016 全 国 卷 Ⅲ ) 东 汉 王 充 在« 论 衡» 中 说:“ 萧 何 入 西 政体制之外另 推 恩 令; 专 业 利于人才选拔,
秦, 收拾文书( 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 汉 设 机 构, 以 达 的文官构成统 但 也 存 在 一 定
到分权的目的 治机构的主体 问题
治, 是因为汉初 ( )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1. 周人认为“ 追孝”“ 享孝” 祖先, 可以祈福长寿, 并将“ 孝”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的含义从“ 事死” 扩大到“ 事生”, 不仅要孝顺父母、 祖父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母, 还要孝顺宗室、 宗庙以及兄弟、 朋友、 姻亲诸侯等.
4. ( 2015 全国卷 Ⅰ ) 两汉时期, 皇帝的舅舅、 外祖父按例 这反映出周代 ( )
A. 伦理政治的建构 B. 宗法观念的淡化
封侯; 若皇帝幼小,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 安宗庙, 重社稷” 的“ 汉家之制”.汉 C. 神权政治的强化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2. 近期电视剧« 大秦帝国之崛起» 热播, 据史书记载:“ 至于
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 卿、 守、 令百僚之上, 固若王室益
尊, 异乎前轨, 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 非秦君臣处心积虑
B. “ 家天下” 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欲为此以便专制也.” 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5. ( 2015 全国卷 Ⅱ )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 C.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 3. 西汉初期, 丞相有选用官吏、 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
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 如立新君、 立储、 封赠、 赏罚等
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事, 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 召集百官集议, 集议的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 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 )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
B. 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C. 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
1. 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D. 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 1 ) 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4. « 后汉书 祭 祀 志» 载:“ 尝 闻 儒 言, 三 皇 无 文, 结 绳 以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具体包括: 治, 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 俗化雕文, 诈伪渐兴,
① 中国早期的“ 公共权力” 到周朝的“ 天下共主” 再到秦 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据此可知 ( )
朝的“ 个人独裁专权” 趋势. A. 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
② 商朝的“ 内外服制度” 到西周的“ 分封制” 再到秦朝的 B. 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
“ 中央集权制度”. C. 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
③ 商朝的“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到西周的“ 礼乐制度” D. 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
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 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