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历史通史-《优化探究》高考二轮复习
P. 12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多维探究 | 从政治、 经济和思想角度考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
构, 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 演
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 称为“ 外朝”.
( 2013 全国卷 Ⅰ ) 在周代分封制下, 墓葬有严格的等级
②实行察举制, 大量选拔人才, 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
规定.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 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实行刺史制度, 分全国为13
王、 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州, 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 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③颁布“ 推恩令”, 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 2 ) 经济方面: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实行均输平准、 盐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铁专卖、“ 算缗”“ 告缗” 等经济政策, 打击私营工商业者; 同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 从经济上巩固政治统治.
( 3 )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尊崇儒学, 提倡
“ 大一统” 思想, 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流地位.
( 1 ) 政治: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各国变法; 分封制逐渐崩
溃, 开始出现郡县制,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 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1. “ 国之所以兴者, 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 故天下服矣.”
( 2 ) 经济: 铁器、 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 推动社会 由此可见, 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
经济发展; 井田制逐步瓦解, 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小农
① 周王室衰微, 列国纷争 ② 使用铁器、 推广牛耕提高
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了生产力 ③ 士大夫活跃, 百家争鸣 ④ 各国竞相变
( 3 ) 思想: 礼乐制度崩溃, 形成了“ 百家争鸣” 局面, 是中国
革, 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 4 ) 教育: 西周到春秋, 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 2. 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 工商食官” 制度的范畴, 商业
期, 私学兴起, 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在天文、 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 都多少带着( 西周)
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这反映了 ( )
医学、 文学、 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 汉武帝时期促进“ 大一统” 形成的措施及影响 A. 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
( 1 ) 政治方面 B. 周天子在地方有很大管理权
①改革官制, 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 C. 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西周时期
尚书令、 侍中等职, 共议军国大事, 形成“ 中朝” 决策机 D. 春秋时工商业都属于官营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 哲学、 伦理学等
一、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3. 作用: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1. 主要贡献 础, 并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 局限性
( 1 ) 创立儒家学说, 核心是“ 仁”.
( 2 ) 政治上主张“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 包 ( 1 ) 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 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 2 ) 压制工商业发展,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利于
含了民本思想.
( 3 ) 教育思想上主张“ 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上要求不仅 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 千古一帝秦始皇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成人”, 更成“ 君子”; 教学方法上注重“ 因材施教”.
2. 历史评价 1. 主要活动与贡献
( 1 ) 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
( 1 ) 创立了儒家学派,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强等方略.至公元前 221 年, 先后灭掉六国.
( 2 ) 巩固统一的措施
治的理论基础, 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①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 中央设立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 3 )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学在民间” 对中华民
②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 南服百越,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 4 )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明清以后, 孔子
④ 统一文字与度量衡, 焚书坑儒.
学说传到西方,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2. 历史评价
二、 商鞅变法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 ) 功: 实现了国家统一,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
1. 背景 会生产的发展,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 1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 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 2 ) 过: 兴建宫殿陵墓, 劳民伤财;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
( 2 ) 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 纷纷变法. 想, 摧残了文化.
2. 内容
( 1 )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 开阡陌,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完成规范练( 一)
( 2 )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 实行连
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微课视频 免费观看
( 3 ) 进行军事改革; 加强思想控制.
[ 内容包括: 整讲重点内容]
( 4 ) 改革旧俗.
( 2 ) 整理和修订“ 六经”, 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