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历史通史-《优化探究》高考二轮复习
P. 28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二、 地方体制———从“ 天下共主” 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 续表
权制度
发展历程
时期
时期 发展历程
军功爵制
实行分 封 制, 加 强 了 王 权, 周 王 成 为 “ 天 下 共 战国、 ( 1 ) 内容: 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 商鞅
周代
主”; 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崩溃 秦朝 变法, 实行二十等爵制.
和汉初 ( 2 ) 影响: 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 满足了
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秦朝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
朝的基础, 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察举制
( 1 ) 内容: 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行“ 推恩令”, 设
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汉朝 置刺史.封国制导致“ 七国之乱”,“ 推恩令” 加 两汉
( 2 ) 影响: 在实行之初, 按人口比例举“ 孝廉”,
强了中央集权
并加以考试选用,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
中期设节度使, 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严重削 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唐朝
弱了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
文官知州 通 判 制: 由 文 官 任 地 方 长 官, 通 判 监 ( 1 ) 内容: 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
督, 将兵权、 财权、 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 中正官, 查访本州士人, 然后依据品行、 门第
宋朝 魏晋
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 等将士人评列九品, 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南北朝
代后, 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 2 ) 影响: 推行初期, 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
和才能, 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后期, 看重
实行行省制度,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
元朝 门第, 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 设三司, 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科举制
( 1 ) 内容: 废除九品中正制, 通过科举考试选
隋、 唐、
拔官吏.
宋、 元、
1. 春秋中叶后, 宋国六卿已无太宰、 太史等职.其他各国 ( 2 ) 影响: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
明清
的太宰、 太师、 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 而主管行政、 财 文化素质;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
政、 军事、 司法的司徒、 司空、 司马、 司寇等政务官, 则上 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升为六卿.这反映出 (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
B. 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 1. 秦汉以来,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
C. 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 察举制, 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 自由投考差额录
D. 诸侯国战争频率提高 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
2. 公元前74年, 汉昭帝驾崩, 膝下无子嗣, 汉武帝之孙刘 势是 ( )
贺被拥立为帝, 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 海 A. 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 由不公平到公平
C. 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 由封闭到开放
昏侯”, 食邑四千户, 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 )
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2.622 — 661年, 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 290 人, 其中贞观
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年间年平均录取 9 人, 水徽、 显庆年间年均录取 14 人.
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 5000 人左右, 据此可知
当时 ( )
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 或仅置右丞相, 总领省事,
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 ) A. 进士科考最为显要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 门荫取仕仍是主流
B. 防止丞相专权 C. 官僚制度日趋成熟
C.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冗官现象极为严重
D. 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3. 唐玄宗天宝年间 , 由 于 高 门 士 族 长 期 以 来 对 官 学 的
三、 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垄断 , 加之通过“ 权 贵 请 托” 等 制 度 外 因 素 得 到 科 举
及第 , 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 .
时期 发展历程
这说明科举制度 ( )
A.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世官制
夏、 商、 ( 1 ) 内容: 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 由贵族子弟 B.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西周 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C.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 2 ) 影响: 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D.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3. 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以总理全国政务, 实
4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