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历史通史-《优化探究》高考二轮复习
P. 26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思想文化上 |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 3 ) 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
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 2016 全国卷Ⅲ ) 古希腊悲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讲述 ( 4 ) 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普罗泰格拉认为“ 人是万
物的尺度”, 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 苏格拉底
惩罚的故事, 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 说句老实话, 我 “ 知识即美德”, 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 亚里士
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 多德“ 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
雅典人 ( )
维方法定位.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1. 智者运 动 是 古 希 腊 史 上 颇 具 影 响 的 一 股 思 潮, 马 克
思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 哲学的突破”.这里的“ 哲
1. 深度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学的突破” 表现在 ( )
( 1 ) 人 文 精 神 的 发 展 历 程 就 是 一 个 促 使 欧 洲 人 从 以 A.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 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 神” 为中心走向以“ 人” 为中心的过程.它提倡民主与 C. 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 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科学, 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 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 2. 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 企图穷
精神,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成为 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 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
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导航灯. “ 人是万物的尺度” 和“ 无物存在” 的口号.当时, 这些
( 2 ) 古希腊智者以“ 人” 的眼光考察一切, 是人文精神的 口号反映出 ( )
起源; 苏格拉底重视人的理性, 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A. 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 3 ) 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三个内涵: 人性, 即人道主义精神;
B. 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局限性
理性, 即对真理的追求; 超越性, 即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C. 智者学派对“ 美德即知识” 的否定
2. 古代希腊先哲思想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D. 希腊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 1 ) 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 3. 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 他接
会, 提倡怀疑精神, 强调人的价值, 构成了古希腊人文 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 其中有本国公众, 也有外
精神的基本内涵. 国人.苏格拉底认为, 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
( 2 ) 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 隶.这反映了他 ( )
义上发现了“ 自我”, 他对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
A. 提倡有教无类 B. 推崇“ 知识即美德”
的崇尚与追求, 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崇尚意志自由 D. 反对狭隘民主
的是,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
多维探究 | 欧洲文明的渊源———古希腊、 罗马文明
( 2017 全国卷 Ⅰ ) 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 1. 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 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
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 出现“ 民众的政治”, 但
的七情六欲, 而且还争权夺利, 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
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 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 民众的政治” 在希腊城邦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的内乱中寿终正寝.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 ( )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A. 因自身缺陷而消亡 B. 导致古希腊内乱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C. 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 是少数人的民主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2. 罗马法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
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 在解决法律冲突
古希腊、 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渊源的具体表现 中更能满足 奴 隶 主 阶 级 的 利 益 和 整 个 社 会 的 普 遍 要
求.材料说明
项目 影响 ( )
A. 罗马法具有超民族的特色
创造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为近现代
政治 民主政治制度所借鉴; 法律制度也成为西方法 B. 罗马法律持续发展与完善
律制度的蓝本 C. 各民族对罗马法逐步认同
D. 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权利
工商业、 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 政府鼓励工
经济 商业的发展, 这种面向海洋的经济形态成为欧
洲工业文明的先声
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尊重知识及开明开放的 完成规范练( 四)
思想
文化氛围, 使其成为人文主义的渊源
微课视频 免费观看
重视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究, 其科技成就影
科技 [ 内容包括: 整讲重点内容]
响着近代科技的发展
希腊神话中, 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 不仅具有人
2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