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154
一種建立連結與關係的道德判斷,這與男性、社會上習慣的「理性邏輯」道德判
斷並不相同,但這不代表這種價值是落後的。對於倫理的觀念我們習慣遵從的是
一種陽性的「正義倫理」,追求理性、效益價值的倫理架構,嘗試在脈絡中尋求
一個普遍規則。我們忽略掉了一種陰性的、女性的思考脈絡,從關懷意識出發,
不惜跳脫框架與規則,以尋求和諧的倫理架構。
不同的方法
吉力根這番言論我們可以套用在前段文章所述的平權運動的思考脈絡上。
過去平權者們嘗試的是一種邏輯上的宣示,不斷透過論證與邏輯解構意識形態,
指出它們的荒謬和危害,認為我們理應進入一個更加平等與和諧的社會環境。這
種想法的結論看似沒有問題的,但這種用邏輯建構的「合法性」便是問題的所在。
因為是邏輯合法的,因此產生了義務感去宣告它的正義,去革命以爭取它的實現。
在這種脈絡下,想要實現新的意識形態就只能靠「競逐」,透過與舊有的意識形
態競逐、鬥爭來獲取勝利;獲取最後的話語主導權。但這便是平權運動走向霸權
的原因,只有透過競逐來否定掉其他意識形態的存在才能獲得肯定,才能得到合
法。
吉力根對倫理的質疑使得我們有更多的嘗試空間,既然倫理能夠分為追求
理性、正義、邏輯合法性的「正義倫理」與追求連結與關懷的「關懷倫理」,那
麼方法是否也應有此區分?一種與過去「競逐方法」相異的「關懷方法」。過去
我們停留在競逐方法上不斷爭取價值的實現,但是「平權」的追求本就不是一種
競爭的價值,而是一種對社會於個體身上的認同與關懷的期盼。通過理解處境、
關懷與建立連結所建構而成的方法才是能夠包容其他意識形態的方法,而在這樣
的思考脈絡下由於理論的優先性失去了,因此霸權的概念也因此被消解掉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