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150
第三章 方法的競逐
第一節 革命與終結的方法
孔恩在 1962 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科
學史視角。過去我們認為科學的進程是線性的、是累積的,新的科學成果奠基於
過去科學家所做出的貢獻。而《結構》一書中則認為科學發展是不斷的建構「典
範」與進行「革命」的過程。
典範與科學革命
科學是一個知識範疇,而典範便是一個透過知識範疇所建構的知識活動的
範形。典範給了在科學範圍中每個現象或物件它該有的位置,每個現象都能在範
疇中推論或演繹出它存在的位置,然而在一種狀態下勢必會出現一個狀態-異常
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過去的典範突然失靈了:
公認的異常現象出現,其特色是無法被現有典範消納。只有這類現象會促
成新理論的發明。典範為科學家是野內的所有現象安排了理所當然的位置
102
,而異常現象卻在這些位置之外。
而面對這種典範失靈的處境,孔恩認為要做的是建構新典範,並且將過去
的舊典範完全遺棄,因為舊典範已經完全無法和新典範並立,就算舊典範在某些
特定情況是好用的、方便的典範。而孔恩也以政治革命的敘述來形容科學革命的
概念與意義:
政治革命經常是由從政治社群中某一些人逐漸感覺到,現存制度已經無法
有效應付當時環境中的問題而引發的,這些制度也是當時環境的一部份。
102 Thomas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p.16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