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152

,失語的痛苦和價值系統造就的不自由使那些弱勢族群備受煎熬。因此他們認為

                   理應掀起一場革命;一場理論的革命。如同孔恩主義式的革命一樣,他們認為舊


                   有的典範造就的「異常狀態」已然出現了,我們必須以新典範來取代舊典範。他

                   們認為對過去霸權的揭露已經使得那些立場無法立足,歷史的進程理應是朝向平


                   權的、平等的路,因此舊有的意識形態已然是受到時代淘汰、沒有必要提及的。

                   然而新的霸權便從這種思考脈絡與語境之中誕生,因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平

                   權是好的、正義的、正確的、結局的,因此過程中造就的霸權被人們無意識的忽


                   略了。



                                                   第二節-關懷的方法



                   不同的倫理


                          在《不同的聲音》一書中,吉力根分析了 29 位不同種族與不同背景的女

                   性的兩次訪談,而在其中她發現了女性的道德判斷和男性道德判斷的相異之處,

                   然而後者的道德判斷被社會認可為充分的、成熟的思考方式。在書中,吉力根對


                   勞倫斯·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倫提出質疑,她認為書中以正義為主要觀點的道

                   德發展研究,忽略了女性不同的道德特質。她以 11 歲的男孩杰克與同歲女孩艾


                   米面對柯爾伯格偷藥救妻               105 的困境做探討       106 :


                          11 歲的杰克一開始便態度明確:海因茨應當偷藥。在像柯爾柏格那樣把困


                          境建構成財產與生命價值衝突的過程中,他察覺出生命價值的邏輯優先性,

                          並運用這一邏輯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舉個例子說,人的生命比金錢




                   105 柯爾柏格為了衡量青春期道德發展而設計的系列困境之一,它指出道德規範之間的衝突以及

                   說明解決衝突的邏輯來進行。一個名為海因茨的人在思考是否偷一種買不起的藥以挽救妻子的
                   性命。按照柯爾柏格的訪談程序標準,對這個困境是這樣描述的-海因茨處在妻子患病,而藥劑

                   師拒絕低價出售藥品的兩難境地,隨之提出的問題是:"海因茨是否應當偷藥?"
                   106 卡羅爾‧吉力根《不同的聲音》p.24

                                                            13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